海魂 第十一卷中央之島第十二節一攬子協議
為了儘快達成協議,會議的幾個部分是同時開始討論的,唐德波蘭國的參會將領對未來的戰局走向做了相當深入的討論,並且在制訂總體戰略方面儘量達成一致意見。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德國在西歐戰場上的進攻,以及唐帝國向德國所提供的援助。
從十九日開始,到二十五日,雙方花了六天的時間來磋商細節問題,正如同談仁皓所預料的一樣,關於唐帝國海軍何時進入北大西洋,以及德國是否應該出兵南歐成為了唐德兩國之間的第一個分歧,而雙方的主要問題還是在唐帝國到底能夠向西歐戰場派遣多少裝甲兵,另外,唐帝國裝甲兵到底由誰來指揮。
爭論到二十五日,雙方都做出了讓步。唐帝國將向西歐戰場派遣由五個坦克師,八個摩步師,大概22萬人組成的一支裝甲遠征軍(集團軍群的規模),由唐帝國6軍委派一名將軍前往指揮,而在作戰行動上,裝甲遠征軍將聽從德國總參謀部的統一指揮,由德國向該遠征軍提供後勤保障等方面的協助,而這批部隊將直接從對俄戰場上抽調出來,從波斯帝國的歐亞大6橋先轉移到德國東線戰場,再經德國本土到達西歐戰場,大概在八月份部署到位。
德軍的總攻也將在八月份開始,實際上,德國能夠投入到西線戰場上的裝甲兵規模與唐帝國提供的裝甲遠征軍的規模相當。
德軍計劃在西線戰場上投入八個坦克師,以及十二個摩步師的裝甲兵力,這大概有28萬人。可從坦克,裝甲車,以及火炮地配製上來看。
德國坦克師與摩步師的規模都要比唐帝國的同類部隊稍微小一點。八個德軍坦克師有坦克27oo余輛,而五個唐軍地坦克師則有坦克24oo余輛。
因此。唐帝國裝甲遠征軍將承擔起西線戰場上一半的作戰任務,具體地安排則將由德軍總參謀部確定。
德國放棄了要唐帝國海軍儘快進入北大西洋這個近乎無理的要求,可在此之外,唐帝國與波斯帝國達成協議,唐帝國將儘量向波斯帝國提供海軍援助。協助波斯帝國守住東地中海,以確保從唐帝國本土到東南歐洲的海上航線的安全。另外,唐帝國還將在北非戰場上增加投入,鞏固南大西洋上的據點,單獨承擔對付英國遠征艦隊的任務。
這三個方向上的投入對唐帝國本身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東地中海上的戰鬥直接關係到了唐德海運線路的安全,而此時從唐帝國,波斯帝國運往德國的戰略物資有八成是必須要走海運線路的,而唐帝國與波斯帝國提供給德國的戰爭物資佔到了德國戰爭總消耗的四成。特別是波斯帝國的石油,當時德國所需要地七成石油都來自波斯帝國,而這其中。幾乎有一半是依靠海運的。如果沒有波斯帝國的石油的話,那麼德國早就戰敗了。另外,東地中海戰場又是北非戰場的側翼。如果歐洲聯合艦隊殺到了東地中海的話,那麼亞歷山大港的防線就肯定崩潰了,蘇伊士運河就將落入敵人地手裏,結果不堪設想。
北非戰場是當時大6戰爭中第四大戰場。之前一直由波斯帝國的6軍承擔主要作戰任務。從23年起,唐帝國派遣了北非遠征軍前去協助波斯帝國作戰。最初,北非遠征軍只有十個步兵師,以及兩個高射炮師的規模,主要承擔蘇伊士運河的防禦作戰任務(主要就是防空)。到23年底,北非遠征軍的規模已經擴大到了二十五個師的規模,其中有兩個坦克師。而到了現在,北非遠征軍已經達到了四十個師的規模,其中裝甲部隊就有八個師。唐帝國遠征軍已經成為了北非戰場上的主要作戰力量,特別是那八個師的裝甲部隊,在北非的沙漠戰場上打了好幾次的漂亮戰鬥,讓意西法聯軍根本就無法突破亞歷山大港防線,更無法威脅到蘇伊士運河的安全。
南大西洋上的開普敦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在波斯帝國海軍無力南下的情況下,只有唐帝國海軍能夠在這裏阻擋前來的英國遠征艦隊。
而這座港口的得失不僅關係到了唐帝國在大西洋上是否有活動的權力,更關係到了印度洋航線的安全,而這是唐帝國與波斯帝國,德國溝通的主要渠道。
在整個唐波協議中,唐帝國將承諾向波斯帝國提供更多的戰艦,為波斯帝國培訓海軍官兵,以及向波斯帝國提供建造新戰艦的技術,培養船廠的熟練工人,建造基礎設施等等。這已經是唐帝國當時所能盡到的最大努力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還在激烈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