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第三百零七章 思變
第三百零七章 思變
撇去這些狗屁倒灶的事不說,在我偷懶這段時間,積壓下來的東西也不少,由襄陽的快船一併過來,主要是來自蜀地的匯報,現在蜀境的情況還算好,雖然連年用兵,徵發不斷,但堪堪也維持了一個大致穩定的局面。
一直以來,我所做的那些事,並不是破壞整個社會基礎,或者整個階層,只是很有改良色彩的的損害了傳統利益而已,至於我和地方上的那些杯葛恩怨,實在都處在一個傳統的潛規則範疇內,在老皇帝他們眼中還上不到什麼台面,用一句有中國特色的話來說,就是屬於爭權奪利性質的,非不可調解性的人民群眾內部矛盾。
因此,我和那些蜀地大族的矛盾,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不可調和的因子,並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現,按照慣例北方戰亂不止,無數人流利失所,而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擁有大片山林田地的世家豪族,只要付出極其低廉的代價乃至不需要什麼,只是付出給口飯出的許諾,就可以輕易獲得大量送上門來的人口和資源。
但是流民大營的確立,無意橫空剝奪了他們憑空飛來一大筆人口財富,這樣也就算了,流民很多,以後還會更多,但是我建立的這種東西,借鑑了現成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管理制度,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粥放賑安置,而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經營體系,隨着生意越大越大,把越來越多人的利益和身家都緊密結合在一起。甚至連地方上因戰爭飛漲的物價,反成促成了流民大營和相關工場的興盛,連成都附近鄉里百姓市井小民,都開始大量進入工場做事,理由很簡單,流民大營及相關工場發給的都是帛布米糧的實物酬勞,按照生手、學徒工、正工到熟練工、技師的三六九等,還有相應的待遇和配給。既要驅使人給你做牛做馬,也要給他們一點微薄的希望和前景,只要細微處一點點的投入就足夠讓他們滿足上很長一段時間。
在許多人看來,這種的生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模式,雖然苦累了點,但包吃包住,病有人醫(雖然只是小白鼠性質的臨床試練),年節時令,還有各色的福利和活動。比起以前種三分地看老天眼色,傷老病痛聽天由命的日子,倒是讓人安心的多了。以至於他們蓄謀已久的擴張,到頭卻發現是門可羅雀,甚至為了與流民大營競爭,還要提高成本和待遇來確保自己的農戶不流失,當然,面對軍隊和官府背景的存在,這種競爭從頭到位都是相當無力和倒向性的。
如此下來,能夠看到機遇和前景的人,自然改弦更張,放下身段也投進去分一杯羹。而覺得平白受到損失的人自然也不甘心,要生出種種事來。而且理由也很充分,所謂農耕為本,在傳統觀念和勢力中還相當有市場,自古以來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就是人口都束縛在土地上。
大多數的災荒和人口損失都是由一串連鎖反應的造成,往往是發生了天災人禍後,由於交通限制和官僚體系的懈怠拖沓,對災情的疏導和處理不力,造成災害後果的進一步擴大,更多的人逃亡,而死去的人沒能的到處理,往往又變成大範圍的瘟疫,進一步造成死人和逃亡,而逃亡的人多了,消耗光了攜帶食物和財產後,就變成新的社會動盪的根源,開始為了生存搶奪富人大戶,乃至官府的庫存,於是農民起義的火苗出現了。
戰亂也是一種催化劑。
用本朝那位太祖的話說,「無產階級是最堅定的革命者」,當無產階級的到一無所有的,只剩下朝不保夕的爛命一條的時候,沒有什麼是不敢做的,沒有什麼是不能被捨棄,只要一個契機一個導火索,就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當然這一點關鍵,老皇帝多少明白,中書門下的那些大人也明白,被損害的地方世家豪族的那點私心,就在以國家大局為重的名義下,被很華麗的無視了。
這些年,隨着時間的推移,早前大規模修繕水利工程和優選良種作物、新式農具推廣計劃的投入,也逐漸越來越明顯的收到了效果,連續數年蜀地都是一年兩季三季的豐而大熟,讓明明一直大量直接負責供應西北諸道的成都府,米價居然還低於傳統的糧倉所在——淮、揚、青、徐等地。
在這其中,一個人的名字在屢屢出現成都小朝廷的奏告上,他就是作為新投入我門下不久的資深老官僚,劍南營田使方允謙。這也算是一個以外的發現,雖然這個人很功利,也沒有什麼氣節,但他有一種另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