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第九十二章 武廟與武試_頁2
將士之備,與練兵一同進行的,也有點增加些人進來,防嫌私重的意思。
變成武舉,要做的事情就複雜的多了。
這武舉本是唐代加強軍事的制度之一,創始於武則天稱帝的時期(公元702年)。武舉和文舉一樣,用考試的方法來選拔武官。
考試的內容除武藝、體力以外,有時還要考經書和兵書,分為鄉貢地方。和武試中央。兩級,是為地方州、縣,每歲一如明經、進士之法,「行鄉飲酒禮」,送武舉士子赴兵部應試。一般在孟冬按上、下三旬分三批進行。
武試中央。和鄉貢地方。分別有兵部尚書、兵部侍郎主持。
不過由於這特加的恩科,特事特辦兩級跳都併到一塊了,由省台象徵性的派個給事中和幾名兵部員外郎監場外,其他的一切還是龍武軍為主的。
而武廟建立的初意,原為考取的「武進士」的士子們,提供再進「武學」學習的場地,做到「揆文奮武,不能偏廢」,培養成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的文武兼備人才,於是武試一開,現在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中心的試場。好在自建廟後,朝廷的武舉鄉貢之場地就一直以來設於此,有相應的廳房武庫校場,由州司馬下管理,省卻了許多麻煩。
沒辦法,既然要做了,就把它做好,做的越大越好,秉承了我這種思想的有關人員,一時間雞飛狗跳奔走繁忙的,短時內傳告四方,宣傳做的轟轟烈烈。
不但是各軍中將士,地方官紳士人良家子弟,連那劍南道內的崆崍、青城山等的一些江湖門派,還有更遠的諸如山南諸道等地方,都有慕名而來投考的豪傑竣士。
而伴隨着流民南下的,還有關中道、京畿的一些江湖人士,多是有家有業有正當的身份,又不願意歸附賊軍的,而武功再怎麼厲害也沒法對抗大軍,只好舉家南下避禍。在蜀地又沒有根基產業的,不能坐吃山空,投奔朝廷的軍隊,也就成為他們一個不錯的出路。
本朝從軍算是個不錯的前程,況且還是天子的禁軍官佐,無論是晉升還是外放的機會看起來是很有前景的。一時間繼流民之後,再度掀起一陣熱潮的。
而且投考的條件定的是寬進嚴出,考舉的範圍也很廣,卻主要是我覺得那些科目尚不夠。
一般武試的考試內容分為「三奇五等」,三奇是:「驍勇」「材藝」「可為統領之用」,五等是:「射長垛、馬射、馬槍、步射、應對」,為兵部尚書主持,側重於將帥之材的選拔,考以安國用兵之道,如「沉謀秘算」「智合孫吳」「運籌決勝」「才勘經邊」等等。
鄉貢由兵部員外郎主持,分平射、武舉兩科,平射就是試射長垛30發,而不出第三院最外環。及第。武舉科目包括『一曰長垛、二曰騎射、三曰馬槍、四曰步射、五曰材貌、六曰言語、七曰翹關舉重。等項,主要以拔衝鋒陷陣的軍將為主。
此外還有負重,負米重五斛,行二十步考為中第。至於「身材言語」之選,則取軀幹雄偉、應對詳明、有統兵才幹及可為將者。若文職官吏求為武選,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強勇可以統人者。另外,考試中還有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項目,如筒箭、機弩等。只要合格,不論出身門第、官位、家境如何,由兵部官員憑考試成績,綜合高低差異,分別掄才挑選,授予不同武職。
眼下正在進行的武舉鄉貢試,我雖然沒有權利變更項目,但作為主考,是可以添加一些內容的,所以那些武科士子拿到手上筆試的綱目就多了些內容,比如類似戰場應變腦筋急轉彎的應變試,性格場景測試什麼的課題了,而在一般才略策論之外也多了些戰例分析的陳條。只是題目留備有人呈上去,是為上頭好是驚嘆了一回,卻也沒有了下文。
因此,那些自認有些本事技藝的,無不蜂擁而至,經各營「三材五藝」初選合格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連日來爭鬥異常激烈,熱鬧非凡。
而且雖然是武舉鄉貢試,但實際的水準已經不亞於兵部尚書的主持的京試武科了。用我的話說,就是身為天子親軍,自然武藝才略俱考量要高人一等,哪怕是個什長,也要有校尉的水準,能當校尉使紜紜。
判題的時候,主試的也多是我龍武軍中的人,雖然清直,卻不是食古不化的人物,其他的也很有自知之明。不會說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