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第一百四十七章 有馬甲自遠方來,不亦樂呼_頁2
之道,則於國於民大利。
「在下週遊的泰西諸國,多山臨海,地產所稀,窮變求生,致快速富國強盛之道,無非就是軍事掠奪和外貿,要知道,眼下大唐內憂外患,財貨不足,歲入不豐,若加征於子民,不是長遠之計,是我以求諸與外,不免就用了些激烈的法子。」
我稍稍借鑑了些工業革命前諸國故事的段子。
「哦,興促回易麼,就食於敵」他眼中爆閃過一陣光芒「願聞其詳」
「絲瓷茶紙,供於番邦,不能使其富國強兵,卻能資我牛羊財貨,是以有巨利,而商往絡繹。
他淡淡的着聽我說完,「候教了,不過此法雖貌似上善,然易制於人,若有心為之,為國之亂源,受柄於敵乎」
「這便要朝庭的調控手段,諸如統一稅關,政令,彼物我需則低稅納之大入,高稅限之其出,我物彼需,則傾銷之,趨利避害,以敵財資我。」
當然了,所謂的這個新法,其實是個大雜燴,千頭萬緒,所涉極多,許多都是我頭腦發熱時的產物,一時也沒法周盡,但其中是他最感興趣的,也是最切合西北朝廷時要的,主要是來自疏運上的變化。
本朝的財政流通,主要採用的是逐級轉運法和輕貨法,前者是開元九名相的宇文融的所創,將原本供應朝廷的漕運,改成水陸交替逐級轉運,在一些河津關要設立倉儲點,避開一些風高浪急的河段,如龍門倉,洛口倉等,大大提高了運量和減少水運的損耗。而後者乃當今那位肅宗還是太子時候的,大舅哥韋堅所提出,就是把輸送朝廷的賦稅,全部折變成價值昂貴的「輕貨」,以提高輸送效率。
其中的弊端也很明顯,逐級轉運勞役的民力相當的大,這是不算在成本里的,過手的環節多了,舞弊的機會也多了,而輕貨法,則把物價波動的風險直接轉嫁給普通百姓,更兼給了經手官吏強買強賣盤剝漁利的機會,不過相對這個時代,已經是前無古人的上政了。
而我採取的軍輸法,借鑑了明朝中葉已經成熟的輸邊政策,即指定商人送特定的物資到邊疆,然後依照憑據發給報酬或者特定物資的一定期限的專營權,這也是徽商發跡天下的重要途徑,收取一定的抵押做保證後,將整個運送過程全部有商家承當,一切的風險和損失也由尚家負責,官府只要負責最後的驗收和兌付,然後根據到達的質量和日期,給予相應比例獎勵加成,表面上看增加了成本,但相比先前的損耗和人士費用那簡直是微乎其微了,還不包括沿途徵用大量勞役民力等隱性的指出,被有心人鼓吹稱作「不勞民力一分而流轉舒暢,官民相悅之政,上善焉」,
實際當然不不是這麼理想,被上層建築無視和損失掉的,是原本那些上下過手和地方層層轉接經辦的,被稱做幹辦胥吏的利益階層。不過相對原本業務繁忙的江南漕運龐大的利益階層,這新開的漢江輸送線上,舊的體制還沒形成氣候,阻力顯然要小的多。畢竟要想完全革除弊端那是不可能,只是相對減少一些,我也不是一下拿走所有人的利益,只是通過制度和權限的變化,把一些人從這個利益體系中踢出去,讓另一些人拿的更多,把原來耗費三成減成一成,那就是不得了的善政了。
所謂改革,說白了也不過是這種利益再分配的結果,比如把某些過於集中的利益拿出來重新分配,使大眾都能分澤一點,就是一種進步。雖然只是唐朝進步到明朝的程度,但綜觀歷史更好的辦法不是沒有,只是不實用而已,就象全民社會福利國家會主義的好處誰都知道,但是有能力徹底執行的,世界上也不過就那幾個生產力最發達的國家而已。
因此,這礙於職權,只行於一府之地權行之策,經過那些個余中書,方平章那些外來戶推敲捏拿後,發掘到其中削弱政敵對頭和地方勢力的好處後,便以戰時效率的需要應急之法名義,樂見其成的將實際操作已經推及全道。乃至漢中王掌握下的劍南八州六鎮的軍輸,業已開放一些不太關鍵的項目承應民間。趙胖子之流的早期參與者,籍以擁有官方背景,已然形成一個相當程度的受益群體。當然,作為真正利益受到損失的對象和群體,再次理所當然的把怨恨和敵意都集中在了表面上首倡施行的我家老黃牛鄭元和身上。
一談下來,種種利弊取捨,剖意解惑,雖然他是初涉其中,論道可行,某些方面卻是遠較我理解的還是通透,相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