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1158 六百三十 必須要向宋人討一點費用
引起爭議是一定的,但是軒然大波則未必。
蘇詠霖是這樣考慮的。
一來退耕還林面積有限,二來以自己所掌握的權勢,想要強行推進這個政策還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所謂的軒然大波大抵是儒臣為了勸誡皇帝慣用的誇張性修辭手法。
比如皇帝修一座宮殿就能讓民生凋敝之類的……
蘇詠霖對這樣的修辭手法很不高興。
「什麼軒然大波?」
蘇詠霖搖頭道:「若是不能恢復關中之地黃河兩岸的植被,則關中之土將源源不斷被帶到河南、河北、山東之地,不斷抬高各地河床,地上河會越來越高!
河床越高,則河水泛濫和決口的事情將發生的越來越多,沿岸生產將被不斷破壞,糧食不斷絕收,不斷有人死去,陳侍郎,我問你,是退耕還林可怕,還是黃河決口可怕?」
蘇詠霖把兩個選項擺在了陳吉昌面前,陳吉昌想了一會兒,實在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只覺得兩個選項都挺可怕的。
一個會直接死人,一個恐怕會造成社會上的動亂。
「陛下,二者恐怕都不是百姓願意看到的,黃河決口固然可怕,但是失去耕種的土地,百姓恐怕會恐慌。」
他只能這樣說。
蘇詠霖還是搖頭。
「退耕還林,還的有限,若是涉及百姓耕地,可以在其他地方予以補償,國家掌握有公田,屆時退耕多少,則給予多少補償,朝廷甚至可以出錢、出土地,將關中之民遷移到地廣人稀之地。」
蘇詠霖宣佈了自己的補償政策。
不搞強制,因勢利導,只要願意退耕還林,大明絕不讓你吃虧受罪。
數年戰爭與土地革命之後,大量地主貴族的喪生讓蘇詠霖手握大量閒置土地,現在正在積極推進新農村的建設與土地分配。
趁此機會,若是能把關中居民遷移一部分離開關中,對於挽回關中脆弱的生態系統來說,倒也不失為可行之策。
陳吉昌知道個中內幕,知道朝廷掌握有多少品質不錯的土地,於是沉默了一會兒。
「陛下,雖然朝廷可以撥付土地和錢財,但是俗話說故土難離,百姓都是念舊的,不願離開家鄉,驟然要遷徙百姓,恐非百姓所願,屆時,不強制,恐怕不會有多少人願意走,若要強制,難免引得民怨沸騰。」
「我知道,我全都知道。」
蘇詠霖嘆了口氣,說道:「所以要提前研究該怎麼做,用什麼方法勸誘更多的關中百姓離開,諸位,我知道這樣做很難,但是我希望你們理解。
我們要有一個概念,一塊土地能種出來的糧食是有限的,所以能養活的人也是有限的,有些地方可以毀林開荒,有些地方則不能。
關中已經不是曾經的天府之國了,它已經承載不了太多的人口了,繼續下去,關中的土壤會越來越貧瘠,糧食產量會越來越低,我們會活生生毀掉關中和中原的,會遺禍後人的,咱們都是要在史書上被後人唾罵的。」
毀掉關中和中原,遺禍後人,被後人唾罵。
這種說法太沉重了。
群臣中只有極少數人,比如一直跟隨蘇詠霖地田珪子等人有如此的概念,知道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大部分人尚且沒有環境保護和水土流失的概念,對這方面的了解甚至沒有秦人了解得多,就算知道一些的也屬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所以蘇詠霖打算在這件事情之後給朝廷官員補課,開一門全體官員都要參與的環境保護課程,正式引入環保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理念。
如今,關中的水土流失和中原的土地鹽鹼化已經不是小事了,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也遠遠不如當年了。
一千年前沒有人注意環境保護,粗暴開墾,於是一千年後的他們需要為前人的無所作為而買單。
如果現在他們還不注意,繼續粗暴開墾,那麼一千年後的後人又要為一千年前他們的無所作為而買單。
「我的意思,無論困難有多大,都必須要推進下去,當做國策,可以緩慢,但要執行,哪怕長久一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不考慮將來的事情,黃河水一旦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