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三國 第234章 下馬威
按照事先的約定,跟隨劉辯征伐的鮮卑將士可以將家屬遷到遼東境內,享受與大漢子民同等的待遇,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可以在大漢的土地上耕种放牧,在遇到大災大難的時候,可以享受政府的賑濟。
這一點對草原上的牧民尤其重要。草原上的產出本來就不多,又以牲畜為主。一旦遇到嚴寒天氣,牲畜大量凍死,他們就會陷入滅頂之災。這個時候,不管是部落大人還是鮮卑大王都救不了他們,天災對所有人一視同仁,自身難保,誰還有餘力救人。
中原王朝則不同。
中原疆域遼闊,從南至北五六千里,東西近萬里,全面受災的可能性比較小,而且農耕民族產出較多,有一定的儲積,抗災的能力也相對大得多。只要不是連續多年的全國範圍大災,通常很難將中原王朝徹底推進深淵——如果政治還算清明,官吏們還有良心,不藉機發國難財。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比天災更危險。對於全看老天臉色的草原人來說,中原穩定的生活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天堂。特別是在受災的時候,如果能得到朝廷的賑濟,他們就可能免於一死。
能夠遷入漢境定居,享受與大漢百姓同等的待遇,對於許多草原人來說就是進了天堂——雖然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天堂是什麼樣子。
劉辯鬆開了一個口子,給了一部分人機會。但是這個機會是有代價的——只有從天子征伐的精銳才有可能享受這樣的待遇,而且他們能享受多好的待遇,直接和他們的戰功掛鈎。換句話說,要想家人能夠在漢境安居樂業,他們就必須為劉辯賣命。
闕居自己清楚,這五千精銳到了劉辯手裏就不再是鮮卑人了。鮮卑人對王庭、部落的忠誠都有限,都是為了能夠享受到集體的保護,有了大漢帝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做靠山,有幾個人還願意再忠於王庭,忠於部落?
除非大漢帝國不把他們當人看。逼得他們走投無路。他們才會想起自己是鮮卑人,而不是漢人。
闕居本來想把這個條約藏起來,不讓太多的人知道。可是劉辯卻以公正、公開的姿態,將條約的內容公佈於眾。現在每個鮮卑人都知道了這件事。沒有幾個人不想加入劉辯的大軍。闕居就是想瞞也瞞不住了。更何況,他也清楚,如果他提供給劉辯的不是真正的精銳。劉辯也會還以顏色。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這就是闕居現在的處境。自從決定向劉辯投降,立槐頭為鮮卑大王之後,他就和和連以及中部鮮卑、西部鮮卑的部落成了敵人。如果再和劉辯交惡,他就兩面受敵了。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明知劉辯在割他的肉,他也只能暫時忍着。
不僅如此,他還要力爭率領王庭衛隊隨劉辯出征的機會,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戰利品,壯大實力。
闕居站了起來,一臉毅然。「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挑選最精銳的勇士隨陛下出征,如陛下不棄,臣願意奉大王一起,率領王庭精騎為陛下前驅。」
劉辯微微頜首:「王相的好意,朕心領了。不過,附義王年幼,上戰場終究早了些。王相輔弼有責,也不宜輕離王庭。再說了,和連、柯最之流不過是喪家之犬,不足掛齒,就不勞附義王和王相費心了。將來西征,朕再請附義王、王相同行。」
闕居無奈,怏怏的退回座席。
……
五千鮮卑精騎集結完畢,經過劉辯與鮮卑人的共同協商,最後決定由東部鮮卑飛馬部落的闕機、木神部落的素利分別擔任左右營的將軍,各統兩千人,還有一千主要由匈奴人組成的鮮卑精騎補充入劉辯的親衛營,由宇文傷任校尉。
集結完畢之後,闕機、素利和宇文傷三人趕到劉辯的大帳中拜見。
闕機在雪狼湖畔被劉辯打敗,當時正面阻擊他的是徐晃統領的戰斧營,率先發起突襲,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他左翼的是呂布率領的狼騎,所以他對徐晃、呂布的敬畏最重,徐晃陣前現身的那頭兩丈高的應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呂布給他印象最深的卻是那頭雪狼。雪狼湖即以雪狼命名,雪狼儼然已經是雪狼湖的神獸,他不敢有絲毫不敬。
宇文傷則與闕機相反,他沒有見過徐晃的應龍身,卻近距離見識過呂布的天狼現形,當時嚇得他差點尿褲子。兩人相比,徐晃比較安靜,平時不顯山不顯水,呂布卻是張牙舞爪,咄咄逼人,讓人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