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暗子
望着代王二人離開的身影,朱祁玉不由輕輕靠在榻上,心神有些飄遠。
所以說,代王最容易被人拿捏的,就是他懦弱的性格。
剛剛的那番嚇唬,換到別人的身上,絕不足以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畢竟,有了建文殷鑑在前,朝廷對於藩王能用的手段,其實並不多,輕些的降斥,召斥,禁足,重些的削祿,移封,只要不是大逆之罪,也就到這了。
理論上來說,只要他自己安分守己,朱祁玉其實也不能把他怎麼樣,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已故的老代王朱桂。
這位太祖子嗣,可謂是惡行累累,在代藩作威作福,什麼擅役軍民,斂奪財物,甚至就連他的王妃,中山王徐達之女,太宗皇后之妹,都絲毫不放在眼裏,太宗剛剛駕崩,他就把代王妃祖孫幾個,全都攆去別院不給衣食,任其自生自滅。
這般行徑,引來了朝廷的無數次申斥,甚至先皇曾經親自下旨,命朱桂不得苛待代王妃及世孫,命他從王府祿米內歲撥三百石給故世子之子,並需遣王府官屬教習世孫讀書。
但是,面對着朝廷的聖旨,朱桂接是接了,接完就束之高閣,就當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明目張胆的違抗聖意,可偏偏,朝廷還沒法子治他,申斥無用,削祿他也不怕,禁足什麼的,他壓根就不聽,違抗聖旨是大罪,可畢竟也夠不上大逆,不可能降再重的責罰,所以,也就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說白了,作為藩王,只要自己不要臉,真的是可以肆意橫行。
當然,這和朱桂的身份輩分有關,其他的藩王,大抵不至於像他一樣敢完全無視朝廷的詔命,不過,要說是故意為難,其實也不容易。
這也是朱祁玉選擇代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他這樣的性格,才是最合適去漳州府的。
至於說代王等人顧慮的問題,朱祁玉自然也考慮過。
首先是倭患的問題,有了前世的經歷,朱祁玉很清楚,倭患的根源,其實就在海禁上頭。
最初東南一帶的亂局,源於張士誠的舊部落草為寇,同倭寇勾結,形成了最初的倭患。
為了解決此事,太祖定策立禁,本質上是為了清掃張士誠的勢力,但是海禁愈嚴,讓當地瀕海的百姓受到影響,東南一帶,可耕田地並不多,依靠捕魚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大多行商取利。
海禁一起,許多依靠行商的百姓都難以為繼,繼而紛紛成為海盜,偽裝為倭寇,行私販之事,所以說,這些人實際上才是倭患的根源,至於那些真正來自倭國的浪人,數量反而不多。
所以,想要根治倭患,開海是最好的辦法。
但是,開海有兩個大問題,一是一旦開海,會動搖重農抑商的本業觀念,讓諸多百姓都會趨於行商,進而影響朝廷歲入,二是海禁之策乃是太祖所定,若想更易,實則艱難。
現在朱祁玉所做的,其實就是在這種狀況下,儘可能的輾轉騰挪,做出改變。
如今並非是洪武年間,天下初定,百業凋敝,人丁不豐之時,自然要讓百姓歸於本業,厲行生產。
雖說經過了土木一役,但是,地方各處,受影響卻並不算大,尤其是這兩年各地受災之後,出現的大量流民,讓朱祁玉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
那就是,朝廷一方面頭疼流民的安置問題,另一方面,卻又擔心百姓脫離本業,這中間的矛盾之處,該如何解決。
說白了,不是沒有足夠的人來耕種,只是百姓得不到自己的田地來耕種,所以在此基礎之上,他才有了設立皇莊的想法。
如果說這條路子可行的話,那麼,大量的歸攏流民回歸到本業之上,原本因為擔心民間商賈風氣盛行,影響本業而對商賈的壓制,也就可以松上一鬆了,這是所有事情的前提。
在此基礎之上,第二要考慮的,就是如何開海的問題。
直接開肯定是不行的,如今大明的倭患,說實話,雖然已經是東南積弊了,但是,和嘉靖之時相比,還遠遠不足。
朝廷對於東南一帶的政策方向開始轉移,是以嘉靖倭亂為標誌的,彼時因為長久海禁,各地鬆弛,數十倭寇,竟可長驅直入,橫行數十日,直逼南京,方被圍殲,正是由於此事,才讓朝廷真正開始重視起倭患。
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