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鼎1617 第五百章 滬上見聞
更新:07-31 06:25 作者:猛將如雲 分類:軍事小說
一條黃浦江將上海縣城與南中商貿區連接起來,兩處近在咫尺,卻又遠隔天涯。
經過三年多的建設,這塊在黃浦江邊的蘆葦灘頭上建設起來的租借地已經初具規模,有些繁華地方的景象了。對面的上海縣城雖然規模大,建城時間早,但是卻乞丐滿地,流民滿街,到處是餓死倒斃的人群。街巷裏垃圾處處,菜葉灰土滿城都是,這裏卻是生機勃勃,充滿生氣與活力,觸目所及,到處都是精神飽滿臉色紅潤來去匆匆的人。
商貿區外與江畔碼頭連接的道路,用煤渣、砂石鋪成的寬大路面非常平整,為了使其更加堅固,細心的工匠們還在裏面混雜了一些石灰燒灰,從碼頭到租界坦蕩如砥。雖然道路寬闊,可使數輛馬車並排行走,但卻實行着一種當地人稱為「交通規則」的行駛方式,左來右往,車馬再多,也無需避讓,更不會擁擠,顯得井然有序。
與上海縣城裏坑窪不平的街道不同,商貿區內的街道儘是用燒灰鋪就的平整路面,乾乾淨淨,沒有絲毫污泥糞水,街道兩旁臨街一側的商戶鋪面門口擺着一些竹筐,用來盛放垃圾等物,城內有專門的環衛局,招募那些年老貧困之人,特別年紀大的,每日定期打掃,收走垃圾,還有專門收垃圾的商販,販賣謀利。
每天早晨有專門收夜香的人員推着車輛將各家各戶的糞便收走,到區外各處去販賣。這些糞便。不要說對普通農戶,便是對地主士紳,也都是寶貝,鄉間孩童無事,便是出去拾糞。只是隨着農事廢弛,民戶逃亡的逃亡,拋荒的拋荒,各地糞便,已經好久沒人收了。
倒是上海這邊,因為有這商貿區的存在。大量的物資接駁轉運呈現了頗為繁盛的景象。
從崇禎十四年起。附近幾處繁華富庶的去處因為不斷的有天災蝗災發生,無數的田地拋荒,流民遍地。
十四年四月至八月,吳江一帶。大旱不雨。飛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價每石銀四兩,流丐滿道,多枕藉死。民間以糟糧腐渣為珍味。或食樹屑榆皮。各處設廠施粥,吃者日數千萬。
崇禎十五年春,大旱,斗米錢一百一十文,民有食子者。遺惠祠及隆福寺集饑民千餘,日死無萁,稅糧急,漕米許三分之一,改麥折價,每石一兩五錢。冬米每石四兩,餓死載道,河中浮屍滾滾。城門巷口拋棄小兒百十為群,或有人引去,或視其僵死者,盡棄之叢冢,或聚而焚之,或掘坑埋之,蓋不勝數。幸不死者,剝榆樹皮為餅,糠皮為粥,一望村落,樹皮剝盡,是數十年沒有過的饑荒。
崇禎十五年(1642)歸安大旱,飛蝗蔽天而下,所集之處,禾苗與蘆葦立盡,民削樹皮木屑雜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為食,名曰觀音粉。含山左側地名良村,強徒數百嘯聚作亂,幸虧不日被撲滅,可是,瘟疫繼至,但官府不但不蠲免錢糧,反而嚴刑催科。而蘇州府吳縣米價貴至每石銀三兩三錢,麥石二兩二錢。民益艱食,流離竄徙,老稚拋棄道傍,城鄉房舍半空傾倒,死屍枕藉。
天災加上物價騰貴,讓商貿區變得越發繁榮。每日裏黃浦江里的大小船隻將一船船的糧米油鹽卸下,由各地的商人忙不迭的拿着交割憑證到堆棧取貨運走,運到各地去大賺特賺。
自從洛陽陷落福王罹難之後,這商貿區除了明面上的農產品輸入和暗地裏的軍器火藥等物交易外,更多了棉布的大量交易。
往日裏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嘉湖蘇松太地區,也有大量的流民被商貿區散發出來的巨大吸引力所召喚,自覺不自覺的用腳投票,到這裏來碰碰運氣,看看是否能夠在這傳說之中的神奇之地為自己和家人謀求一個求生之道。
一時間,上海縣和附近的幾個縣城、衛城裏這樣的流民人滿為患。到處都是那種神情麻木,卑微,畏懼與憐苦的流民。與這裏的百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而且這裏的百姓,總讓人有一種怪異的感覺,或者說他們身上有與眾不同的氣勢,那是一種自信與昂揚交雜的氣勢,個個走起路來也是昂首挺胸,大步流星的。似乎這裏人等,上上下下,都懷有一種希望,或者說懷有一種夢想。
這些百姓無不暗自慶幸自己的幸運,能夠在商貿區建立之初便決定投入這裏,有人甚至帶着自己的土地加入。此時的商貿區繁華景象讓這些從中獲利者欣喜若狂:各類商鋪鱗次櫛比,商人往來不斷。與不遠處的上海縣、金山衛、奉賢、川沙、甚至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