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巨子 第61章 上任第一天
自初三拜會了魏梁之後,李凌便開啟了努力學習的模式,每日裏不是讀書就是寫文,甚至連家門之外都沒有踏出去,卻把封神的寫作當成換腦休息了。
每天一篇的命題文章還是相當考驗人的寫作能力的,而魏梁對他的要求也不低,再加上幾乎每日半個多時辰的細心講解,直讓李凌自覺在科舉作文一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如果說以前他的文章只是切題通順,那現在卻多了一些閃光點,甚至某幾篇還能發聖人之言,以高屋建瓴的方式說出一些大道理來了。這些都是以往李凌摸索着寫文所不可能達到的高度,也只有在魏梁的指點下才能有此成就。畢竟這時文寫作又有制藝之稱,熟讀經書只是基礎,勤勉、天分、經驗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而魏梁身為殿試探花後三者自然是拔尖的存在。
不過對李凌來說寫文章大有提高還不是讓他最感高興的,他覺着最大的收穫還是魏梁借他的幾本筆記書冊,那上頭的內容才是真正的寶貝,是讓他更清晰認識大越朝的一把鑰匙。
原先的李凌只知道自己所在的大越朝是宋之後憑空出現的朝代,在這個時代沒有金元等外族入侵中原,導致漢人百姓飽受殘虐,中華衣冠文明幾乎斷絕……至於更多的細節,卻是所知寥寥。
現在卻不一樣了,他看筆記才知道原來在宋與越之間還有過一個短暫的柴周朝廷,雖然只幾年工夫周讓帝就把皇位禪讓給了越太祖孫途,但這依舊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節點。
然後就是大越開國時所定下的諸多政策此時看着也頗為先進,比如文武互不相屬,沒有宋明時那種文官壓着武將一頭,到了戰場上都能直接指揮的事情,這就讓大越的軍隊戰鬥力比宋時強出許多倍了。而武官的選拔不像後來那樣只考什麼弓馬武藝,更多的是兵法指揮等方面的考校,反倒是個人武勇被放到了次一等的地位。
而為了讓朝廷更好地掌握邊關軍隊,太祖朝時就定下祖訓,太子儲君成年之後必須在邊軍中呆滿三年,以經歷真正的沙場考驗,贏得邊將擁戴之後才能還京理政。這一祖訓直到眼下依舊被皇室所執行,本朝太子如今都還在北邊軍中呢。
不過也有許多政策在太祖駕崩後的幾十年裏被人束之高閣或是篡改了。比如早前提倡的科舉改制,朝廷六部各有不同的一套東西來考校讀書人,然後擇優錄取。太祖在時,科舉考試都被拆分成五六門不同的科目來分考了,結果這種在李凌看來極其先進的考試用人制度卻在太宗朝後期被改了回去,於是就有了今日的科舉制度。唯一讓人感到慶幸的,是終究沒有出現八股文這樣死板到連段落樣式和字數都有定製的科舉形勢,至少現在的科舉還是以寫文賦和策問為主,詩詞反倒不被人所重視了。
不過也沒有了太祖朝時連算數好的人也能直入戶部這樣的超擢之事,據筆記里提到,第三任工部尚書王洛甚至還是個不怎麼識字的泥瓦匠呢……
這一切的記載,都叫李凌看得直呼大開眼界,大長見識,同時也讓他越發肯定這位大越朝的開國之君,太祖武皇帝孫途就是個穿越者,而且還是個極其理性,有着改變世界能力強大存在。只可惜,再強大的穿越者也終究抵不過歷史的滾滾洪流,雖然他建立的大越朝還在,可他定下的諸多律令和改革卻早成一紙空文,時代終究回到了它該走的方向……
當然,這些廟堂之高的東西對現在的李凌來說還是太過遙遠,也就當個熱鬧一看,更多只是讓他有了更開闊全面的視野來理解經書和注釋上的內容,從而體現到他所作的文章上來。
從這兒,李凌也就能看出世家子弟與寒門子弟之間有着多大的差距了。這些東西自己之前是怎麼都不可能看到的,可對魏梁這樣的世家子來說,這一切卻是唾手可得,所以他們才能在一次次的科舉中佔據着絕對的優勢,而寒門子弟卻需要極高的天分,或是極好的運氣,才能攀上世家子一開始的起點。
而這一認識也讓李凌更不想輕易放過眼下的絕好機會,如此在家中的讀書寫作也就越發刻苦,即便十五上元節他都沒有出門觀燈,只讓古月子帶了月兒去衙前街一帶遊玩了一陣。
然後,時間來到正月十七,三日的上元佳節過完,也就意味着年節到此告一段落,已到了衙門重開,他李凌也該去縣衙報到了。
冬天日短,今天又是陰天,所以卯時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