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九十八章 屬性相剋(下)
更新:09-17 02:22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這也就是詹姆斯·沃爾夫的名聲響亮之所在,以及金融街保他的原因他拒絕執行坎伯蘭公爵讓他給反對派貴族補槍的行為,是一面旗幟。
他越紳士,坎伯蘭公爵就越屠夫殘暴;他越能取得戰功,坎伯蘭公爵就顯得越無能。
畢竟,羅什福爾港事件發生的時候,坎伯蘭公爵正經歷人生的最低谷:在漢諾威,被法國人打崩,摁着腦袋簽了《澤文協定》,解散漢諾威軍隊、放棄漢諾威,雖然事後英國這邊不承認,但他的名聲是臭了,短時間內不敢冒頭了。
這也是羅什福爾港事件為什麼黨爭如此激烈的原因:坎伯蘭公爵在漢諾威被法國人打崩之前,他一直懇求議會派艦隊支援他,但議會卻命令海軍去羅什福爾港。
不過,在這些黨爭之前,坎伯蘭公爵還是對英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常備軍改革。比如此時駐紮在直布羅陀的第20步兵團,團長就不是買的,而是任命的,而且軍械糧草等由政府出。
當然,買官制依舊存在,和這種任命制的常備軍並存,故而也就有了英**中流傳甚久的笑話【為血戰、瘟疫、流行病,乾杯!】
比如一個買不起團長的軍官,一個蘿蔔一個坑,上一個團長死了,他就可以不花錢補位。而他補位,比如他原來是營長,那麼營長的坑就空出來了……以此類推,軍官們當然要為血戰、瘟疫和流行病乾杯了。
但即便只是這種有限的改革,依舊為英國參與這場戰爭打下了基礎。
某種程度上,算得上和大順這邊的軍改思路的戰略考慮一致:在詹金斯耳朵戰爭後,英國的一批有識之士認識到,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爭,必然是以數千人的投送規模為基礎的戰爭,並且以英國的地緣環境,大部分陸軍參與的戰爭都是在殖民地。
是以,需要一批常備軍,一批可以投送到遠方、經過了長期訓練的、由財政和政府供養的常備軍,作為隨時可以登船去各個殖民地參與那種三五千人規模決戰的戰爭。
而作為這場並不徹底的軍改成果之一的第20步兵團,因為之前其團長詹姆斯·沃爾夫的嚴格訓練,以及把士兵視作人渣和惡棍的練兵思路、以及人為破壞隊列應該直接槍斃的軍紀思路,使得其擁有一定的戰鬥力。
可以在被圍困了兩個月之後,依舊沒有崩潰,而是還能遵守軍官的命令。能夠在黃昏時分,從海灣方向的炮台要塞內撤出,編隊集結,修整等待,在凌晨發動反擊。
詹姆斯·沃爾夫擔任團長期間的練兵戰術思路,就是嚴格的紀律、齊整的隊形、雷霆一擊般的齊射。
可以說,他的思路,抓住了這個時代背景下、各國投送能力不足、殖民地戰爭五千人野戰決戰的正確認知。
按照這個思路,如果發生在殖民地戰爭中,野戰對壘,其戰術體系,絕對可以一波把同等數量的法軍打崩。
因為法軍的戰術體系,圍繞的還是大陸軍體系,是以普魯士、奧地利為假想敵的、數萬人野戰的思路。
簡言之:炮兵轟、步兵抗、騎兵沖。法國此時仍舊擁有西歐最優秀的正規騎兵。
所以這種三五千人規模的、殖民地特色的、需要步兵扛大樑且主動進攻、而騎兵稀缺的戰鬥,法國人輸,一點不冤。
只不過,對於此時駐紮在直布羅陀的英國第20步兵團來說,他們遭遇了一種完全不對稱的戰術。
大順這邊的軍改思路,或者說琢磨着跨大洋投送的精銳,從來不是琢磨着去打野戰的。
印度那是靠步兵和騎兵推的,距離優勢、錫蘭優勢,可以拉大軍過去。
登陸英國,或者摻和歐洲野戰,從未想過。
加勒比或者北美、南美,海軍拿到制海權才能去,否則壓根也去不了。既拿到了制海權,法國又不是沒步兵,大順這邊仍舊是以攻城圍城為特化訓練的,壓根不想着打野戰。
加勒比是跳島蹦蹦躂躂的海軍封鎖、工兵圍城;北美是森林襲擾,散兵優勢,海軍封鎖,直插海港,還是攻城;南美是地廣人稀,野戰別想,全靠據點支撐。
是以,這場戰鬥,即便英軍可以集結起來、展現出他們的組織度,但實際上劣勢依舊極大。
詹姆斯·沃爾夫是把天賦點,都點在了陣型、齊射、野戰、隊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