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二零六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
更新:09-17 02:22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如維倫德里這樣的,便是大順要重點「照顧」的龍虎將軍人選。
有法國敕封的軍銜,他爹還拿了個聖路易斯勳章,拿這個勳章不算是正經貴族,但是國王直屬的騎士團。不是法蘭西貴族,但是國王直屬的騎士團榮譽騎士。
歷史上,英國人也知道這些人對法國將來可能重返北美的重要性,所以辦了一件和之前大順在印度差毬不多的事:戰後把121名法屬北美的探險家、外交官、邊軍、印第安部落聯絡人,裝載船上遣送法國,結果船隻「意外沉沒」,一波直接把法國最懂北美的人全都送走,這裏面就包括這個維倫德里。
對大順來說,歷史上被英國「送走」的這百十號人,就是大順在北美的最佳潛在盟友。
因為完全不必擔心他們和大順這邊發生衝突,兩邊的利益完全不同,這就是一群挖人參、搓毛皮、采東珠的。
只要他們活着,整合了法國在北美的力量,那麼他們外可以阻擋十三州西擴、內可以阻礙法國向這邊以墾殖為目的的移民。
當然此時大順這邊的探險家並不知道上面的戰略,不過他們還是很高興眼前的局面。
局做到這種程度,有些事其實聰明人就很容易想到了。
靠挖人參、狩獵、取皮的印第安人,和法國人,戰鬥力是有的,尤其是在森林裏的戰鬥力。
對法國來說,想要維繫他們在北方和森林地帶的優勢,主要的問題是啥?
糧食。
只要有足夠的糧食,法國在森林地區的優勢就會繼續擴大。
但法國的農民,並沒有太大的興趣跑到這裏來種糧食。
而大順這邊,當然,大順這邊靠種糧食,也是完全沒有經濟效益的。
且不說太平洋太寬,以此時的運輸能力,從太平洋對岸運糧食去大順,那真的要賠死。哪怕不去南洋買大米,去印度買大米運回來,都比從北美西海岸運回來更合適。
只說橫在草原區和港口之間的落基山,那就是個根本過不去的坎兒。要是大順能解決這個問題了,那麼松遼分水嶺以北的大片平原,現在就能作為商品糧基地了,顯然這個問題這時候解決不了。
但是,大順卻可以生產糧食,形成一個人參大順松蘇地區白銀白銀回流到毛皮產區再用白銀從大順移民區買糧食烈酒沿着河流而下的完美商業循環。
說其完美,關鍵就在於,白銀是世界貨幣,可以通過東西方貿易直接走賬;糧食沉重,順流而下,最省人力。
即便說,大順的目的也不是生產糧食、對於北美西海岸的經濟價值只認黃金白銀。
但是,大順極為尖銳的人地矛盾,使得移民本身就是大順的迫切需求。
而移民的人種糧食……這屬於額外的事。而大順這邊的移民,不種糧食是不可能的。而且,只要能賣,不多種糧食也是不可能的。
探險隊的年輕人對於北美西海岸移民一事,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很清楚「金礦搭台、移民唱戲」的道理。
於是,很容易地,他們就舉一反三地推出來了一種可能。
是不是,落基山以西的平原區,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呢?
只不過,搭台的,不是金銀礦挖出來的金銀,但卻是人參貂皮等貿易品變成的金銀呢?
如果,大順朝廷集舉國之力,不計成本、不考慮利潤回報、不以經濟為導向,那麼的確可以不擇手段地完成移民。
但顯然,現在看起來朝廷並沒有這個意思。實學系裏的激進派,都是些沒啥影響力的年輕人,人微言輕,因為實學派里的老一輩爬上去了人不微言不輕的,已經成為了大順這一波擴張潮的受益者,他們當然不怎麼激進,反而被評價為和劉玉一樣混成了保守派。
激進派年輕人居多,又沒啥權,至少在朝廷內部影響力不夠大。
考慮到現實,那麼退而求其次,去考慮經濟利益來推動移民,也未嘗不是一個可選項。
想到這,大順探險隊的年輕人便試着旁敲側擊地詢問了一下維倫德里。
「前朝時候,東虜也是搞人參貂皮東珠貿易的。他們總是缺糧食。要交易糧食、烈酒、鹽巴、鐵器、絲綢、布匹等。」
「你們如今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