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終章 九三年(十三)
更新:09-17 02:23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歷史上,工業革命給了英國一個錯覺:很多人以為純粹是靠先進的機械生產,在印度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靠先進的機械的生產能力,和純粹靠先進的機械的生產能力,這是兩回事。
關鍵就在「純粹」二字。
而這種錯覺,又因為對美洲、非洲等地的殖民,而被大為擴大。
尤其是美洲的一些殖民地,他們並沒有成百上千年的手工業積累,比如哥斯達黎加那樣的,只能選擇貿易從英國進口棉布。
然而,英國人或許是忘了、或許是故意忽略、亦或者是刻意避開了。印度的廣闊市場,是靠刺刀、大炮、饑荒、商業劫奪、重稅、以及對印度文明成果即過去的生產力的毀滅,而達成的。
重商主義下的新大陸殖民地,本身就是作為市場存在的。內部也並未自發產生強勢的手工業,和區域間廣泛的手工業經濟。
可以說,新大陸的殖民地,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棉布生產能力。
而在亞洲,則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這個問題,如果大順按照歷史的慣性和路徑繼續走下去,或許也會在幾十年內產生一種激進的迷茫。
只是,伴隨着大順這邊真正走到了歐洲去賣貨,很多問題,大順這邊自己就想通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大順或許不了解全面的印度。比如宗教、種姓這些問題。
但卻了解宏觀經濟層面上的手工業發達和商品衝擊帶來的種種問題。
因為大順這邊一直以來頭疼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因為自身存在這個問題,於是就相當了解這個問題。
也正因為了解,所以大順的目的性非常明確,就是要進行對印度已有生產力的摧毀、亦即摧毀文明的成果。
但反過來,摧毀的過程中出現的慘狀、起義、反抗,又加深了大順這邊的恐懼不安,尤其是現在這個騎虎難下的局面,到底該怎麼解決。
蘇拉特港口內,裝載着劉玉棺槨的船上,隨船去迎屍骨的朝廷官員,聽完了印度這邊駐紮官員的描繪,一個個愁容滿面。
既是去迎接劉玉屍骨,順帶還要考察歐洲局勢、以及去巴黎為重農學派站台,這些人自然都是新學一派。
這些年伴隨着大順的發展,新學一派從當初暗裏生長的狀態,逐漸成為了大順的一支主流的政治力量。而大順的對外擴張、殖民、工業發展,也讓新學一派的經濟實力大增,實實在在地壓住了傳統的科舉派,已有不少人放棄傳統科舉路線,改學實學。
如果說,二三十年前,大順面臨的是往回退還是繼續往前走的問題。
那時候,反動的力量,還有一點往回退的可能。
那麼,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復存在。
而新的問題,也產生了:往前走,該怎麼走?
這個問題的爭論,在實學派內部,這些年已經爭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當然,這裏的爭,不是那種革命的爭,而是仍舊是在改革的範疇內爭論。
爭論的焦點,其實,倒也和法國的重農學派的一些觀點有點類似。
如今在蘇拉特,目睹了歐洲正在激變、印度也燃起烽火的這群人,此時正在爭論一個「純粹」的學術問題。
雖然在劉玉的棺材旁,也即便死後原知萬事空,但在他的棺材的周圍正在因為蘇拉特的混亂而爭論的這些人,卻句句引用劉玉的話來證明自己說的正確。
關於大順將來怎麼辦的問題,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爭論了,但這一次因為在歐洲之行和印度混亂的加成,這一次的爭論火藥味不免更濃了一些。
「昔日興國公說過成本、利潤的問題,按照這麼說,內地地區根本就不該建紡織廠。所有的紡織廠都已經建在沿海地區。」
「我們現在闊有印度爪哇,如今這世上三分之二的棉都在我們手裏,我們在內地根本用不着種棉花,也根本不應該鼓勵百姓種棉花。只要海軍尚在,就不可能缺棉,即便說有朝一日印度真的分離出去,他們的棉花總要往外賣的。」
「既如此,海運成本優勢、長江河運優勢、海運的糧食優勢……種種這些,算起來,無論如何,內地也爭不過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