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七九四章 工業革命(十一)_頁2
更新:09-17 02:20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身上掛着一個破口袋,裏面似乎裝着一點點吃的。
見此情形,權哲身忍不住嘆了口氣,幾句詩脫口而出。
「不知汝姓不知名,何處青山子故鄉?」
「蠅侵腐肉喧囂日,烏喚孤魂吊殘陽。」
「一寸短褐身後物,幾粒殘米乞時糧……」
吟誦一半,冷不防後面有人附道:「這正是高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權哲身猛回頭,見他身後站着個二十七八歲的儒生,穿戴儒巾青衫。
他急忙拱手作禮,對面也拱手道:「適才聞兄台做惻隱之詩,我已經數年不曾聽聞這等情懷,人人皆以為常。想來兄台是第一次來?」
一看對面的打扮是儒生,權哲身頓時一陣輕鬆。那些碼頭上的工人說的都是土話、開店的老闆也不是什麼文化人,天下儒生是一家,亦算是論語一背,不論是在玉門關還是在江戶城,總能找到自己的朋友。
「正是第一次來。」
「哦,怨不得。在下孟松麓,聽兄台口音,似是登州府人士?」
權哲身不敢造次,只得先以自己假冒的身份回答,只說自己姓趙,亦不曾有功名。
「卻不知趙兄來此所為何事?是為求學?亦或經商?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若趙兄不嫌,旁邊就有一家茶店。」
權哲身對孟松麓的印象很好,又見他一身儒生打扮更不相疑,便道了聲叨擾,一併去了附近的一處茶店。
雖很早,裏面早已人聲鼎沸。
剛進去,就看到幾個捧着報紙的孩童穿梭在桌椅之間,叫賣道:「天朝海軍在蘇祿國又剿滅了一股海盜,絞死一千四百餘人。英圭黎國東印度公司向海盜提供武器的證據確鑿,南洋都護要求英人明古魯都督嚴加約束。」
「從阜寧到南通的運河,進展順利,預計端午之前就可以通航。所有船隻免收通行稅。」
「今年第一批遼東豆期貨已經交付……」
「自今年起,鄂州以西,俱用川鹽。淮南最後一片鹽區廢鹽墾荒……」
桌上的人都在討論一些關於貿易的事,權哲身也聽不太懂,只好跟着孟松麓去了一處雅間。
坐下後,權哲身奇道:「我見這裏如此繁華,素來聽聞蘇南天下富庶第一。怎麼人們競對倒斃之屍如此司空見慣?」
孟松麓搖搖頭,嘆息道:「此事說來話長。上海一縣,自興國公改革以來,人口激增數倍。揚州、淮安等大城皆已破敗,數萬人來此謀生。」
「既來此處,最易做者,碼頭苦工。然而,你有所不知。」
「這碼頭苦工,過了端午方才開始忙碌,到正月之後,便有時有活、有時無活。」
「市井間皆言:忙碌時候,力夫難求;閒散時候,無事可做。」
「每年過了正月,一直到四月末,每日總會有那麼幾個倒斃的。他們新來,又無關係、又無人脈、更無住處。若是錢財花用沒了、亦或者被竊賊偷走,便只能挨餓了。」
「若不然,就只能去救濟院了。然而去了救濟院,也就意味着要下南洋在種植園做事,也非是所有人都肯去的。畢竟,下南洋,不是什麼好事。氣候又熱、瘴氣又重。若能熬到端午,貨船一來,便都好說了。」
「等着端午一過,貨船紛至沓來,朝鮮的、日本的、遼東的、南洋的、西洋的,這活可就多了。這種周期性,非人力所能抗衡。」
「趙兄新來,只見到此地繁華。若再往裏面走走,到蘇州河,便才知道湧入這裏的百姓是何等生計。」
「他們不過在河邊搭建木棚,以為居所,就近做工。又趕上去歲一場大火,連綿一日,蘇州河邊皆為灰燼,五千餘人無家可歸。」
「資本如今也發覺建房有利,然而有利可圖者,多是那些大院宅門,都是些自揚州、淮南等地前來的豪商富戶,方能買得起。百姓也只能搭建木屋、或以棉秸稈為棚。」
權哲身心中湧出一種說不出的竊喜,心想原來天朝上國也竟有如此黑暗之處,遠非想像中的三代盛世。
這種竊喜來的古怪,為了壓下這種竊喜,他還是感嘆道:「杜工部之言,雖隔千年,尤然在耳。」
提到杜工部之名,兩人不約而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