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w:250|h:190|a:l|u:http://file1.qidian.com/chapters/20115/3/1957377634400528978861250488175.jpg]]]
少時並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漢陽閻忠異之,說「有良 (張良)、平 (陳平) 之奇」(《三國志·魏書·傳》)。初時察孝廉為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為氐人所抓。為脫身,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三國志·魏書·傳》) 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便假稱是段熲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史稱此舉是:「權以濟事,咸此類也」(《三國志·魏書·傳》)。
永漢元年 (189) 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在此時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後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於陝,便在牛輔軍中輔軍。
初平三年 (192 年),董卓被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為人剛直,但卻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
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三國志·魏書·傳》) 此計為眾人採納。於是李傕等散發「王允欲洗盪此方之人」的流言,聯絡西涼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 10 餘萬之眾。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佈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李傕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
可以看出,的一句話雖然是為自己考慮,然而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後為左馮翊。李傕等以之功欲封其為侯,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三國志·魏書·傳》) 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為尚書僕射,說:「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三國志·魏書·傳》) 於是拜為尚書。雖然如此,李傕等對等總是「親而憚之」(《三國志·魏書·傳》)。時之母去世,辭掉官職,被拜為光祿大夫。
動畫片《三國演義》中的
興平二年 (195 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占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後,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打鬥起來。每次都以大體責之,所以三人雖心中不和,但表面上還過得去。於是三分長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為宣義將軍,以助自己。後二人罷兵,便上還印綬。
當時將軍段煨與同郡,屯駐華陰,便去投靠段煨。向來知名,為段煨軍所望。段煨怕奪其兵權,所以表面上對禮遇甚厚。看出後,心中不能自安。
南陽張繡與暗中有來往,張繡便派人去迎接。臨行時,有人對說:「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說:「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三國志·魏書·傳》) 至張繡處,張繡大喜,果然率子孫前來迎接。而段煨知去,也果然善待其家屬。
建安二年 (197 年),在的說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