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文姬(本為昭姬,避諱司馬昭),是我國着名女詩人。她的生年大約在漢靈帝熹平六至七年(177-178)間,原籍為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她的父親蔡邕(字伯喈)曾拜左中郎將,史稱「蔡中郎」。是蔡中郎的獨生女兒,但她這一生卻是婚姻坎坷、命運多舛。
出生前後不久,家門遇到不幸。漢靈帝光和元年(178)七月,蔡邕任議郎,應密詔,因「譏刺」宦官及其親屬獲罪,被關進洛陽獄。以「仇怨奉公,議害大臣,大不敬」的罪名判處「棄市。」幸虧「為人清忠奉公」的中常侍呂強為之求情,皇帝才下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髠鉗徙朔方」。這時,才一歲左右。
蔡邕徙朔方共九個月,於公元 179 年 4 月被赦。繼而又得罪了宦官集團,在江浙一帶過了十二年「亡命江海」的生活。「亡命」結束時,已有十、四五歲了,可知她的童年時代,一直與憂患相伴。十六歲(192)時,嫁給了河東人衛仲道。在這之前,發生了外戚與宦官火併和董卓率西涼軍入洛陽作亂的事件。蔡邕因被董卓脅迫利用過,所以董卓在公元 192 年被誅時,他也被司徒王允問罪,關進監獄,並於這一年的夏天,死在長安獄中。在十六歲至十八歲期間,因夫死無子,只得歸寧於家,回到原籍娘家居住。
到了興平年間(194 至 195),也就是十八、九歲時,為胡騎所獲,飽受凌辱和鞭笞後,流落至南匈奴,被左賢王納為妃。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想當初昭君和蕃是自願報名去的,名利撈了不少,卻還是由於遠適異域,生出無限淒涼。而被擄入匈奴的蔡文姬此「嫁」,該是多麼的無助與無奈。這一嫁,胡地風霜就考驗了她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中,她飽嘗了思鄉的痛苦,也為左賢王生下了兩個可愛的兒子。在蔡文姬嫁入異鄉為異客的十二年中,曹操掃平北方群雄,挾獻帝以令諸侯。當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後,因為他「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
蔡文姬和左賢王共同生活十餘年,夫妻感情尚可,兩個兒子天真可愛,她所痛者,主要是胡人的語言、飲食生活習慣、北方的風霜蕭條,都讓她備感不適,加之思鄉思親之情日切,常有夢回故鄉之念。而當曹操遣人來贖她歸漢時,她又陷入兩難:「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是回中原?還是繼續留在匈奴?雖說左賢王攝於曹操之威,不敢強留於她,但決定權應全在她之一念之間!別夫離子,文姬雖傷痛而「崩五內,恍惚生狂痴」,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歸鄉。此一決定,於今思來,怎麼想都覺得有些悖母性常情,也註定增加了她後半生「懷憂終年歲」的悲劇色彩。
蔡文姬隨使臣回到故鄉陳留,卻已是家人皆無,庭院破敗,無落身之處。所幸經曹操一手操辦,約三十五歲的蔡文姬又嫁給了二十餘歲的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嫁給董祀時,董祀風華正茂,也是一表人才,而她卻已是三嫁之婦,且二嫁還是擄掠為胡婦,因此雖託命於新人董祀,難免不被新人鄙賤——「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在自卑、擔憂與對兩個在胡幼子的想念中,她在精神上還是飽受着孤獨悲傷的折磨,時常神思恍惚,這也讓新夫心生厭煩。只是董祀懾於曹操之威未敢造次罷了。
已是多災多難的蔡文姬,回鄉新婚後還沒獲得真正的幸福,卻又迎來了更大的不幸:婚後次年,她的丈夫董祀又犯法當死!如果失去這個丈夫,她未來的日子將會怎樣?柔弱的蔡文姬決定為扞衛自己的新家庭完整搏上一搏。她立即蓬頭跣足去見曹操,曹操此時正在大宴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聽說蔡文姬求見,就對在座的說:「蔡伯喈之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曹操本來是想為大家引見一個故交家的才女,沒時到蔡文姬「蓬首徒行」走上堂來,「叩它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法度肅嚴的曹操為其言感動,又念及自己昔日與蔡邕的交情,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董祀被殺,文姬勢難再自存,於是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追回死刑令,免祀之罪。時值嚴冬寒冷,曹操見蔡文姬蓬首跣足,心中不忍,特「賜以頭巾履襪」。
據外史記載,被妻子從死亡邊緣救回的董祀,感念妻子救命之恩,對她愛敬日增。夫婦倆也因此看破官場,董祀辭去官職,二人攜手歸隱山林。一次,曹操南征路過二人居所,還特地去看望他們。然而史實卻似乎並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