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三十二章 關鍵
更新:09-19 06:22 作者:孤獨麥客 分類:軍事小說
「大帥,裴隨使來了。」小江口軍城內,親兵來報。
「監軍來了,兒郎們都收斂點啊。」折宗本開了句玩笑,隨後換了身戎服,親到碼頭迎接。
「裴隨使」就是裴遠,多年前的三原縣令,後來投奔邵樹德,輾轉於州縣系統之中,今年到幕府任隨軍要籍,然後被派到折宗本這邊,身上又多了個使職:山南道招撫使。
招撫使,顧名思義,招降納叛也。但其實還有一層身份:監軍。
這是大家都明白,但不會宣之於口的事情。
裴遠目前的本官是鹽州刺史,接替的就是調任商州的成汭的職務。
不過裴遠不會實際到任,接下來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折宗本身邊充當贊畫,同時招誘各路雜牌兵馬,為朔方軍的大業服務。
本官、差遣亂七八糟,藩鎮割據的濫觴,沒辦法。
艱難以來,國朝的官制就開始向奇怪的方向發展,現在已經亂象頻現。等到五代、北宋,那更會亂到頂峰。
想要改變也很無力,因為你沒有名義。
邵大帥的本官也不過是靈州刺史,什麼朔方節度使、關北四道都指揮、制置等使,嚴格來說都是差遣,即所謂的「使職」。
邵大帥的各位部下,像李延齡、任遇吉之類,理論上與他是平級的。
大家都是節度使嘛,誰也不比誰高一級。
這就是名義的缺乏了。
但國朝的郡王乃至親王,都沒有封國建制的權力,只是一種尊榮名爵罷了。
節度使制度的局限!
朝廷故意裝聾作啞,樂得如此,避免藩鎮做大,雖然現在這已經是種趨勢,無可阻擋。
邵樹德多年前就認識到了此中的危險。
名義這種東西,有時候無用,有時候又很有用。
當年爭取關北四道都指揮、制置等使就是這種憂心的體現,但還不滿足,覺得不夠穩妥,後來乾脆並鎮,恢復了天寶年間的大朔方鎮,即夏綏、朔方、天德、振武四鎮合併,由他親領。
朔方十州,現在是統治區內實力最強大的一個藩鎮。兵力就不多說了,其他藩鎮都只有數千州兵,但朔方鎮有十五萬以上的野戰部隊,還在渭北、華州、陝虢、山南西道、鳳翔、隴右、河西等鎮駐軍,是碾壓性的優勢。
人口方面,目前也沒有一個藩鎮比得上朔方十州。
這套強幹弱枝的模式施行到現在,運轉良好,但總覺得還有些不足。
下一步,邵樹德也在想辦法,看看如何在現有框架下進一步輾轉騰挪。
這個框架,雖然無論是邵樹德還是朱全忠,都非常不滿,但就目前而言,大家都還在忍着,沒人敢將它丟掉。
只能慢慢等機會了。
「折帥。」船隻尚未靠穩,裴遠就趕緊行禮,態度十分恭敬。
折宗本回了個禮。
他注意到這次來的船隻可不少,不光帶來了物資,還有許多人員。
除了文吏外,還有整整百名甲士組成的護衛隊,人手一具弩機、一口陌刀。
這就是招撫使的私人衛隊了,據聞都是靈州封、趙、丘、宋、嵬才、野利、沒藏等族的子弟,跟着招撫使一起出來歷練。
「方才聽聞折帥取得大勝,俘斬賊人兩萬有餘,這可真是驚煞我了。」下船之後,二人便往軍城而去,裴遠用又是驚訝又是讚嘆的語氣說道:「有此大勝,招撫之事便容易許多,此皆折帥之功也。」
「此戰第一功,當屬金州李延齡,是他籌集了許多錢糧,這才讓老夫下定決心,調兵南下,與敵決戰,終獲此勝。」
「折帥何自謙耶?」裴遠笑道:「威勝軍戰力之強橫,吾亦有所聞。軍爭,說到底還得一刀一槍去拼殺。陣列破敵,當為武人最自傲之事,此戰,折帥居功至偉。」
折宗本笑笑,也不再爭辯。
二人進了一座宅院後,分賓主落座。
「趙匡璘已同意投降,然其子趙岑領兵留守隨州,最終降不降,還很難說。」折宗本道:「駐守谷城之賊軍兩千餘連夜乘船遁走,谷城令敬道開城請降。王崇、折從古二將領騎卒東進襄陽,鄧城縣降,宜城縣遣使接洽,表示願降。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