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隋 第四十八章灞橋密議
過了寧州,路上再也沒有哪個州郡敢不聽楊天之令,只是每到一個州,當地的官員都會對楊天大為巴結,討好這個新任丞相的嫡子,楊天雖然將宴請推掉,但面對迎接自己的地方官員,卻不得不寒暄,慰問,替自己老子拉攏一下人心,從寧州到長安快馬加鞭的話本應該三天就到的路程拖到了五天之後才回來。
好在一路之上信使都不斷,知道京城暫時還穩定,楊天就沒有急着趕回,不過,二天的耽擱也不全是壞事,前面各州調集的州兵也跟隨着玄龍軍一起出發,到長安時,除了二千玄龍軍,楊天還帶了五千州兵,一共七千大軍。
灞橋位於長安城二十里,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建石橋,故名灞橋,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光武帝復漢,灞橋之名又改了回來。
灞橋上設有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裏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後時還流傳着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詩句,玄龍軍出征時,也有百姓送別到灞橋,而今天眾人來到這裏,卻不是為了送別,而是迎接抗拒突厥的少年英雄,當今大丞相的嫡子普六茹勇,或者叫楊勇凱旋歸來,之所以說楊勇,是因為當今丞相據說有意恢復漢姓。
七千大軍沿着官道排成一條長長的大龍,玄龍軍在最前面開道,後面跟着五千州郡兵,大軍行進的煙柱高高飄在上空,很遠就能看到,遠遠望見長安城牆,玄龍軍上下都是情難自禁,許多人歡呼起來,終於回到長安了。
只是看到遠處灞橋時,玄龍軍上下都嚇了一大跳,那裏全是密密麻麻的人群,看上去足有數十萬之多,長安的百姓仿佛已經全部來了。
行在最前面的隊伍不覺勒住了韁繩,將速度放慢,一名信使匆匆騎馬從前面趕到,見到楊天趕緊匯報:「大將軍,丞相率百官在前面相迎。」
楊天吃了一驚,他雖然知道回京時必定有許多人來迎接,但可沒想到是他老子會親自帶人迎接,連忙傳令:「全軍減速前進。」
灞橋橋長二百六十步(注,一步為1.4米)寬五步,旁設石欄,如今灞橋兩邊都分站着滿朝文武,楊堅、於翼、漢王贊、秦王贄四人分站在最前方,後面則是百官跟着,除了前面的漢王,秦王,後面還有畢王賢和趙王招也在其中。今天,這裏聚集了大周八成以上的京官。
看到前面楊堅的背影,宇文招眼睛仿佛要冒出火來,恨不得一刀將楊堅殺了,推入下面的灞水中,自從進京後,宇文招就被楊堅派人密切監視,宣帝剛死時,趙王府甚至被一隊禁軍團團圍住,名為保護,實為軟禁,直到為皇帝發喪後,趙王府外的禁軍才撤走,可此時趙王已無力回天,楊堅已當上了大丞相,百官也對楊堅臣服。
「來了,來了。」看到前面的煙塵,等待了近一個時辰的百姓終於騷動起來。
「嘖嘖,真了不起,才二千人就打敗了突厥十數萬大軍,不虧是丞相之子。」
「胡說,只是打敗二萬而已,突厥人才十萬大軍,哪來的十幾萬人?」
先前開口說大話的人有點不好意思起來:「反正是打敗了突厥人,二萬大家也是了不起。」
旁邊的人咐和:「這倒是,聽說驃騎大將軍才十四歲,真是英雄出少年。」
一人驚道:「我的媽呀,我家的小子十四歲還是一個小混混,整天只會跟着一幫小子玩鬧,丞相之子莫不是有三頭六臂不成。」
「去,去,三頭六臂豈不成了妖怪,你家的小子怎能和人家丞相之子相比,你就別丟人了。」
……
這些議論楊堅聽不到,不過,有子如此,確實可以讓楊堅得意萬分,若說天元皇帝在時,楊堅尚不願兒子鋒芒畢露的話,現在剛恨不得讓大周所有百姓都知道他楊堅的兒子有多麼優秀,為了大周立下多大功勞。
看着軍隊越來越近,負責禮儀的鄭譯揮了揮手,頓時現場彩旗飛舞,鑼鼓震天。還有一艘艘旱船划過,百姓們卻是伸長了脖子向前瞧去。
楊天在離灞橋還有百步的時候,停了下來,甩鐙下馬,徒步上前,見到百官連忙彎腰拜下:「勇年輕識淺,累各位等候迎接,實不敢當。」
於翼撫須長笑:「當得,當得,小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