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明 0506 滿清斷絕的寶貝
更新:09-29 05:40 作者:逐日武士 分類:軍事小說
測試廣告1 ( ) 當時開花彈發射的方式為分別點燃子炮(開花彈)的藥捻與母炮碗口銃的火繩。筆硯閣 www.biyange.net子炮藥捻需要根據發射的距離調整長度。其發射方式和作用效果實際非常類似解放戰爭中使用的「沒良心炮」。
這些開花彈雖然威力十足,但也多有缺陷,射程不遠,發射操作繁瑣,對點火時機和火繩長度拿捏不準的話很容易炸膛。所以開花彈出現後很多年都不受歡迎。直到19世紀出現了兩個被當時的人們令輕易忽視但是又作用非常巨大的發明:木質錐形信管和木質彈托技術。開花彈才收到重視。
木質錐形信管早在18世紀後期就已經發明出來,但是由於當時的野戰榴彈炮威力太低,沒有被引起重視,因此木管引信也被埋沒了。
木質信管就是兩端開口的木管,內裝一種燃燒速度很穩定的慢燃火藥。木管上標有刻度,使用時炮手先估算一下發射距離,從火炮手冊里查出距離和炮彈種類對應的飛行時間,再按引信上的旋鈕調整引爆時間,同時在引信的相應位置打個孔,最後塞進炮彈的引信孔。
這時引信的一端露在彈體外,另一端與炮彈內的炸藥接觸。最後把炮彈塞進炮膛,引信的位置朝前。由於滑膛前裝火炮的內膛直徑略大於炮彈的直徑,發射tao爆炸時一部分火焰從炮彈和炮膛間的空隙滲透到炮彈的前方,直接點燃了引信露在炮彈外的部分,炮彈在空中飛行特定的時間後,引信按先前調整好的時間燃燒到炮彈內炸藥的位置,點燃炸藥,炮彈爆炸。
至於木製彈托說穿了也很簡單,就是用軟木製作一個底面平整,上面凹陷,能放置球形炮彈的木塊,然後用四根鐵條將彈托和炮彈固定在一起。
木質彈托看似簡單,但作用不次於木質錐形信管,尤其是在較長倍徑的火炮上面發射空心榴彈更是如此。早期的鑄造鐵殼爆破彈由於強度低,根本承受不了長管加農炮的高膛壓,因此只能在低膛壓的榴彈炮上使用。給炮彈尾部加裝上軟質木托除了可以有效密封氣體外泄外,還可以在發射時對空心榴彈起到一個緩衝作用,是彈體不會被衝擊破碎。
而且發射出去的榴彈由於輕質木托的原因會造成頭重尾輕的「羽毛球原理」自穩結構,使得彈道更精確,南北戰爭時期著名的霍奇基斯榴彈和榴霰彈就是這種架構的,
直到當歐洲發明引信後,近代真正的開花彈,也即榴彈、或叫爆炸彈、炸彈等才真正的在戰場上大放異彩,成為現代主要使用的彈種。
其實歷史上最早應用開花彈的記載也來自中國明代。《明會典》記載:毒火飛砲「用熟鐵造、似盞口將軍。內裝火藥十兩有餘。盞口內、盛生鐵飛砲□筒、內裝□硫毒藥五兩、藥線總縛一處。點火、大砲先響、將飛砲打於二百步外、爆碎傷人」
根據嘉靖年間翁萬達置造火器疏所言,毒火飛炮「熔鐵為子,虛其中而實之藥,擊處皆傷」。其發明年代「蓋傳自前代而兵家頗秘之」。因此這種開花彈出現時期早於嘉靖。
可是這裏無論是毒火飛炮,還是翁萬達發明的小型化的雷飛炮,使用的火炮其本質都是臼炮,上「廣」而下「窄」。為明初碗口銃的體制。
碗口銃是明初常用火炮之一,其重量從幾十斤到一千一百斤不等。
在此基礎上,明人發明了很多形形色色的開花彈,《武備志》中所列的「西瓜炮」「飛雲霹靂炮」「飛催炸炮」「鑽風神火流星炮」等等,皆屬此類開花彈。但是由於工匠受到盤剝,所以產量不高,質量也參差不齊。而且最重要的是大明士兵也同樣受到多重盤剝,缺乏訓練,毫無戰鬥意志!就是有再好的武器也發揮不出來!
而且臼炮本身並不是什麼稀奇的火炮,同時代的西方國家多有裝備。歐洲也很快也有類似的開花彈出現。明末時期,隨着西學東漸,西式的臼炮傳入中國,被明清雙方所使用。
西法神機與火攻摯要都記載了一種名為飛彪銃的臼炮,演化到清代,即為清代所謂的衝天炮或威遠將軍炮。
威遠將軍炮,鑄銅為之,炮重七百五十斤,長二尺五寸,最大可發射重35斤炮彈。如果用鑄鐵製造,則名為衝天炮。
這種火炮在康乾時期多次立功,《國朝耆獻類征初編》記載此炮「從征噶爾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