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造物主 第六百九十二章:《華夏黎明》(完)聚落體系
更新:11-07 15:11 作者:虛無行者北冥 分類:其他小說
以上是姜寨遺址內部的建築情況,至於遺址外防禦情況也值得一提,寬深各2米的壕溝提供了較好的防禦力。
除此以外東部有跨越壕溝的通道,並在通道附近建立起寨門和哨棚,西南小河旁有屬於整個聚落的公共窯場,與一般家庭從事的半專業化手工生產區別開來。
喪葬儀式中聚落墓地零星坐落在壕溝東南、東北和東部,以仰身直肢葬或為主,死者在墓葬中的頭朝向西邊。
同時還發現割體埋葬的證據,至於夭折幼兒死亡的埋葬方式與成人不同,而是裝在瓮棺中放在房屋周圍。
姜寨遺址中發現的大部分石料源自附近,但製作石斧的玄武岩顯然來自更遠處,體現出和外部聚落擁有貿易交換關係。
並且還能從陶器的圖匯中,看到文化共同體正在形成的趨勢,要知道姜寨遺址與北首嶺遺址相距兩百多公里,卻都出土一種人面魚紋圖案的彩陶盆。
過去學界受到摩爾根-恩格斯理論的影響,將姜寨遺址視作母系氏族社會的典型,但準確來講其應該被視作是一種分節組織。
所謂分節組織是由不同等級的親屬集團構成,從小到大依次是核心家庭、家庭、家族群(氏族)和村落社群。
仰韶時代無數早期聚落的樣貌,便可以參考上述提及的這個姜寨遺址,而玩家們自己在遊戲中建造的聚落,自然也是一系列小姜寨遺址。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發展而來的聚落,基本會被視作是一個氏族,然後與在過程中分出去的幾個氏族聯盟,就可以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建立一個姜寨模式的聚落。
這之後聚落內族員在想要結婚時,也不需要和過去一樣千里迢迢的跑,只需要在聚落內不同氏族之間聯姻便可以。
之所以原先必須分割為許多氏族,如今可以一同居住在一片固定的區域,主要就是因為農業技術的發展,讓族群突破了原本的上限。
而隨着族員集體在一起居住,生產力水平便會加速提升,表現就是聚落內製作出來的陶器和石器等手工藝品,質量會比附近的要高一截。
因此附近依舊是一個氏族居住的村落,開始習慣於到玩家的聚落進行貿易,甚至通過玩家這裏作為中介,展開與附近諸多聚落的貿易。
就是在這樣子的一種情況下,等級聚落體系逐漸開始形成,以玩家的聚落作為一級聚落,周邊村落作為二級聚落。
一開始玩家自己所掌控的聚落,與村落之間是平等而又友好的貿易關係,但隨着時間發展到了之後,周邊聚落就需要向玩家聚落進行上供。
圖省事的玩家也可以直接出兵討伐,畢竟大多數附屬村落的人口,甚至沒有玩家聚落中成年男丁的數量多。
這個時代雖然依舊沒有武器代差,可人數優勢就決定了戰鬥的結果,基本上附屬村落不會是玩家們的對手。
另一些玩家面對不服從的村落,則是會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通過貿易一點點控制對方村落的走向。
如果對方村落拒絕服從自己,那麼就對其村落發動貿易封鎖,並且帶領其他服從的村落孤立對方,如此一來其要麼遠離當地,要麼就只能夠服從玩家。
但不管是通過暴力威脅還是柔和的貿易脅迫,只要是被納入統治秩序的村落,玩家在享受對方納貢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起保衛對方的職責。
當對方聚落遭遇到自然災害或者敵對襲擊時,玩家必須主動為其提供支援,否則會降低聚落共同體的向心力。
有人可能會問怎麼都是我給別人提供幫助,那有沒有可能我是需要別人提供幫助的對象呢?
這種情況只在最高難度的遊戲中會發生,這種難度下才可能會在玩家聚落的附近,出現各方面實力絕對強於玩家的聚落。
一些玩家選擇花費大功夫和大力氣,甚至去僱傭那些遊蕩者充做軍隊,經過一番生死搏殺後才摧毀對方的聚落,確定自身在當地的絕對主導地位。
但也有些玩家不想事事爭先,利用自身聚落的強大實力,主動加入對方主導的秩序之中,成為一個地位獨特且超然的次級存在。
所謂次級存在就是不至於淪落為附屬村莊,但因為體量在這裏對方也沒法直接吞併,畢竟這樣的話代價就太大了,因此就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