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喊我去盜墓 第五百八十四章 四岳(4000)
更新:09-16 23:04 作者:我知魚之樂 分類:軍事小說
那是一個木製的大鼓。
大鼓的鼓面還十分完好,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任何破損,就是不知道能否經受得住敲擊。
而相比較這面大鼓,支撐大鼓的鼓架造型要更加華麗,遠看過去應該是幾條盤踞在一起的神龍,龍頭的造型與石台之下的幾個出水口有些相似。
「欲諫之鼓麼?」
結合此前見過的「誹謗之木」,吳良心中暗自猜測。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
任何熟知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句話,而後世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在利用「欲諫之鼓」與「誹謗之木」粉飾太平,表示願意虛心納諫。
「華表」就不必再複述了。
後世歷朝歷代衙門門前都有的「鳴冤之鼓」便是「欲諫之鼓」的演化之物。
而隨着「欲諫之鼓」逐漸演化為「鳴冤之鼓」,它本來的用途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原來這鼓是用來「欲諫」的,後來已經變成了「鳴冤」,光聽名字就知道擊鼓的人有多無奈。
而且不知何時起,朝廷還頒佈了這樣一條荒唐的法令:但凡敲響「鳴冤之鼓」的人,首先要挨上一頓板子,如此才可證明所言非虛,案件才會被受理。
並且這條法令一直延續到清末時期……
由此可見那些統治階級究竟有多虛偽,吳良私以為,擺出這麼一面鼓表示願為百姓申冤,卻又要鳴冤的人先挨上一頓證明誠意,這簡直就是又當又立,與那高高掛起的「意見箱」真是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叫人不得不佩服統治階級的無窮智慧。
因此吳良覺得這「鳴冤之鼓」還不如直接叫做「勸退之鼓」算了,大家直接一點不行麼,何必猜來猜去顧及麵皮?
當然。
吳良更不會將「鳴冤之鼓」與「欲諫之鼓」劃上一個等號,甚至感情上都不願承認「鳴冤之鼓」是「欲諫之鼓」的演化之物,因為它根本不配。
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
吳良推測此物便是「欲諫之鼓」主要還是因為鼓架上雕刻出的神龍形象。
此前便提到過,相關堯帝乃是目前與神龍結合產下的龍子,因此堯帝便是龍的傳人,在這之後的數千年,龍便一直都是華夏的圖騰,哪怕到了後世也從未發生過改變。
而基於龍圖騰的特殊意義,再加上這處秘境只能修建於吳良現在所在的漢朝以前,因此這面大鼓便只能是「欲諫之鼓」。
「走啊,動作快點!」
正當吳良觀察此處環境的時候,身後傳來了一名兵士不耐的催促。
竹筏已經停靠在了岸邊,有不少兵士已經提前上到了遍佈鵝卵石的河岸上,吳良算是動作比較慢的,還擋了那名兵士的道,也難怪那名兵士出聲催促。
「哈,對不住對不住。」
吳良打了個哈哈,陪着不是快步跳上岸去。
此刻典韋早已先一步上了岸,就在旁邊迎接着吳良,見他上來便立刻與他站到了一起。
而在這個過程中。
嚴陸虛着眼睛向這邊看了一眼,卻也並未下令教兵士們將他們二人隔離開來,不知道是並不將他們二人當一回事,還是心中另有其他的想法。
吳良則繼續觀察這裏的情況。
此處應是一個巨大的地下洞穴,面積差不多得有一個半足球場的規模,上下左右則都是不算光滑但也極難攀登的岩壁。
而一個如此規模的地下洞穴,中間沒有任何的支撐物,竟還能保持如此穩固的狀態,歷經多年沒有出現任何可能塌陷的跡象,倒也是一個奇觀。
需知哪怕在後世,那些設備精良、技術成熟的礦井就算沒有如此規模,也沒有辦法保證不會出現塌陷。
吳良後世所在的省份便是全國著名的礦業大省,以前時不時便會出現城市道路或是房屋莫名塌陷的情況。
這便是下方礦井塌陷所致。
後來國家對許多城市進行了相應的改造,對礦井的走向進行了規劃,並將某些地方劃定為採空區,禁止修建房屋與基礎設置,再加上礦井也採用了前挖後填的開採技術之後,情況才得以改善。
也是因為這樣的認識,吳良才會認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