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 第五百七十三章 入關容易出關難
更新:09-17 21:54 作者:傲骨鐵心 分類:軍事小說
沒有入關機會總比北京城破,朝廷被人家一鍋端的要好。
寧完我深知豫親王多鐸絕不可能接受和談,只有鄭親王濟爾哈朗同饒余郡王阿巴泰可能支持和談,因此寧完我同范文程先去見了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早在去年就對關內局勢憂心仲仲,認為對中國的征服恐難成功,為避免陷入關內漢人反抗的泥潭之中,大清還是攜那搶掠來的財富出關的好。
只不過多爾袞強勢,八旗兵權又被其胞兄阿濟格、胞弟多鐸所掌握,因此濟爾哈朗等人可以私底下做些小動作,比如背着多爾袞進宮面見太后,召開議政王公大臣會議,然而卻捍動不了握有兵權的多爾袞地位,如此自是不能將其主張付諸實踐。
現在多爾袞率軍出征不僅沒能改變戰局的不利,反讓北京被順軍團團合圍,於公於私、於情於理,也都是他濟爾哈朗為愛新覺羅家出力的時候了。
「若順軍同意和談,於我大清而言,其實並沒有什麼損失。」
濟爾哈朗看得頗開,左右這北京城都是搶來的,讓出去也沒甚大不了。但他卻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順軍如果同意和談,多爾袞和阿濟格的大軍如何出關?
儘管對多爾袞怨意深重,濟爾哈朗也絕不可能坐視兩路大軍覆沒。
他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萬一順軍佔據北京之後,不許兩路清軍主力同朝廷一起出關,那就算北京城中的朝廷同八旗家眷能夠出關,到了也不過是人家順軍的嘴邊肉。
再說,現在關外也有順軍的兵馬肆虐,如果不能確保關外的安全,朝廷是不能輕易讓出北京的,否則就是關內關外兩個家,卻一個家都回不得了。
所以,濟爾哈朗提出兩個和談必備條件,第一就是順軍方面要確保大清在外兩路主力可以安全出關;第二就是順軍要撤回關外的兵馬。
只要順軍能答應這兩個條件,大清同大順以後仍以山海關為界,兩國世代交好,互通有無。
寧完我、范文程對鄭親王的這兩個條件不覺有何不妥,確保英親王和攝政王大軍安全出關,也是和談的重點。
饒余郡王阿巴泰那邊也很快得到了濟爾哈朗的告知,對是否和談,這位太宗時期的郡王名將只說了一句:「關內不可久留。」
除此並無它話。
但光有濟爾哈朗同阿巴泰這兩位支持和談,顯然還不能壓制手握北京城防大權的多鐸,於是濟爾哈朗親自到禮親王府去了一趟。
「時事已是艱難至此了嗎?」
六十四歲的禮親王代善入關之後身子骨一直就不太好,幾乎不問國事,但於此大清生死存亡之際,當年的古英巴圖魯還是強撐着病體同濟爾哈朗好生商議起來。
最後,代善只提出一個條件,就是大清不能去皇帝號,但可以承認大順為關內的中國唯一政權,也就是說大清可以承認現在的順軍領袖陸文宗為中國皇帝,並且大順不能要求同明朝一樣對朝鮮具有宗主權。
「此事怕順軍不會答應。」
濟爾哈朗覺得老哥哥有點異想天開,眼下這局面咱大清可不如人家大順,要是和談不能達成,北京城破就是眼面前的事。
「順賊若咄咄逼人,本王便領兵同他們血戰到底便是!」
代善卻是強硬,堅持在不去帝號的基礎上進行和談,至於朝鮮藩屬權這一塊,倒是可以談。
這也是代善的一個小聰明,也是漢人常說的漫天要價,坐地還錢。
倘一開始便將己方底線托出,順軍方面肯定要求更多。
同時代善提出和談一事暫時不要公開,更不能讓十五弟多鐸知道,參與其中的人員也是越少越好,至少,在順軍方面明確答覆前,這件事知曉得人僅為議政王公大臣人員。
這也是理所當然之事,濟爾哈朗知多鐸脾氣,也知沒能成功之前就泄露和談風聲,絕不是智者所為。
關於出城和談人選,濟爾哈朗提了兩人,一滿一漢。
滿即戶部滿尚書英俄爾岱,此人當年一直負責同朝鮮的談判事項,於交涉極有經驗,朝鮮人稱他為「龍骨大」。
漢官自是提出和談建議的禮部漢尚書馮銓。
當天夜裏,從鄭親王口中得知要和談的英俄爾岱在再三思量之下同意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