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一百四十五節 廣州紡織品市場(四)
「……未來,國內外運載紡織品和原料的商船可以直接開到這裏的碼頭裝卸貨物,省卻了陸路轉運的手續和費用,你們看這一排沿江正在開工的房屋地是未來的物流中心――就是倉庫。」
二人不覺咂舌,這規模如此的巨大, 真有這麼多的商人和貨物來此地交易嗎?看澳洲人投入的手筆,卻似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一般。
「至於人氣的問題,你們也不用擔心。雖說現在的客戶主要是批發商,但是我們也規劃了適合普通人經營消費的區塊。所以未來在交通上也會有所規劃。渡輪碼頭只是其一,未來還會在廣州南門外的各個碼頭開設來往此地的航班船。不僅解決市場的人流問題,也可以促進河南地和廣州市區的往來交通問題。」
在跨江大橋出現之前,河南地受通勤限制比較大,若是放在後世僅僅靠渡船和班輪是不夠。但17世紀的河南地還是純粹的鄉村,通勤需求遠沒有後世那麼大。提供廉價安全的渡船服務就足以滿足一般的需求了。
元老院對河南地這一區域是有開發野心的,有把它打造為未來的廣州新城的規劃,但是現在要在珠江上架設大橋還力有未逮,所以暫時只能放下這個巨大的廣州新城規劃。只嘗試一些投資有限的新項目。
市場入口處就能看到一幅高大的市場示意圖,上面用不同眼色標記了不同的區域。
沿着珠江,自西向東,按照正門方向坐南朝北的排列着甲乙丙丁四個主要營業區,經營紡織品、紡織原料和紡織機械等相應物件。而在它們的東西兩側,又各自規劃了兩個區,東區是生活區,提供可以租售的獨棟房屋和單間宿舍。商人、家屬和夥計可以在這裏居住,還規劃了商業街,開設各種服務業店鋪,包括餐飲、雜貨、洗浴……未來,這裏還要興辦一座「國民初級小學」。不過,僅僅是一個市場還遠遠不足以市政府為它開設小學, 它的主要招生對象是市場對面正在興建中的廣州國棉總廠的職工子弟。
至於西區,則是商館區。安玖說,商館區是專門為來這裏的外國商人準備的。
他們一進來的地區就是甲區。若說市口甲區是最好得,但是偏偏這裏的目標客戶是最不值一提的小商販和普通市民。
在規劃的時候,設計人員就考慮到市場面積很大,出於休閒目的來逛的市民不可能逛遍整個市場,所以零售區放在了靠近入口的區塊。這樣不但便於市民遊逛,還能聚攏起人氣來,在市場大門口形成人來人往的感覺。
零售區域的業務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小商販和本地小機戶出售個體生產的織物和原料。按照元老們的推測,現在就想要消滅家庭織造手工業是不可能的。堵不如疏,不如提供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自我分化比較好,省去了包買商人的盤剝,或許能夠從中脫出一些勤勞致富的典範。
除此之外,本區還是服裝一條街:不但提供製作成衣改衣服務,還提供舊衣回收和銷售、縫紉器材銷售等等。總得來說是貼近民生需求的一條街。
甲區因為商戶都是小客戶,特點便是門臉多,但是每家的佔地小,鋪面一家挨着一家,密密麻麻, 但是每個鋪面的實用面積不過三十平方米。總佔地面積是四個業務區里最小的,
這裏的鋪面已經有一些被人租下了,掛上了簡單的招牌。有的連招牌都沒有, 只是掛一塊幌子,上面寫些「花布」「生絲」之類標註貨物種類的字樣
「這裏的租金很便宜,如果不願意長租,我們還設有可以短期租用的攤位--那片空地就是擺攤的地方。不過這裏賣的東西多是手工製作的,量少。若是要大宗商品他們拿不出,海上來的買家也看不上。」
甲區的南面依次是餘下的三個區,乙區主營輕紡原料:如棉花、棉紗、蠶繭、生絲、羊毛、麻線……規劃的面積最大;丙區主要售賣各種紡織成品和半成品,各棉呢絨紗布絲緞等都在這裏售賣。
至於最後的丁區,買得則是紡織器械,大到鐵木織布機,小到機針零件,統統都能在這裏面找到。未來,還準備銷售各種紡織用的化工品,如染料、漿料。
相對於前三個區,丁區的建築風格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前三個區都是兩層小樓,一樓用作鋪面,二樓用作辦公或者倉儲之用。形制為騎樓樣式,延申出來的長廊可供行人遮陽,算是比較適合南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