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王朝更迭 第188章 韓非之死
更新:10-26 00:45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 分類:軍事小說
故事回歸原題。
轉眼進入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已經23歲了。
由於呂不韋的專權,加之嫪毐事件的爆發,秦王政在具備一定實力之後,順勢將呂不韋的相位罷黜,李斯則由於其才智超絕且在廢黜呂不韋、誅除嫪毐一派中功勳卓着,所以接替呂不韋做了丞相。
秦王政愛好讀書,特別是那些關於陰謀陽謀、政論軍事相關的書籍。韓非在韓國所着的書籍,很快就流傳到了咸陽,輾轉映入了秦王政的眼中。尤其是《說難》、《孤憤》、《五蠹》三篇深得秦王讚許。其中第一篇專門論述向君王進說的困難之處,詳細地分析了如何才能夠成功地說服君王,在進說成敗的原因總結之上,形成了一套向君王訴說治國之道的方法。第二篇顧名思義,即孤獨、憤慨之意,韓非懷才不遇,心中鬱憤,更是直接反映了官場之上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的現實情況和法、術之士的艱難處境,告誡君王一定要防着臣下,加強中央集權。第三篇則概括性地指出了社會上存在的五種人:儒家、縱橫家、遊俠、逃避兵役的人、商人和手工業者,並認為這五種人是腐蝕社會的蛀蟲,要想國家富強,必須要將這五種人誅除。其方式就是:「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悍,以斬首為勇。」(《韓非子·五蠹》)頓時讓秦王政生出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
秦王政手捧着韓非的文章反覆誦讀,越是深入越對韓非佩服得五體投地,嘆息說:「如果這一生一世,寡人有機會能夠和韓非一道出門郊遊,即使是立刻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這種誇張的說法,和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以」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孔子難以得道,秦王也難以見到韓非。
眼前的韓非還遠在韓國,滿懷着報效國家的宏大志願,即使秦王給予他高官厚祿也不會打動他。秦王也知道韓非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辭。
秦王從韓非的那些着作中,對他的思想和智慧已有所領略。
正好這時候鄭國渠事件爆發,秦國找到了對韓國動武的理由。這一次,秦王政靈機一現,認為既然好言相請、高官厚祿相誘韓非不成,倒不如讓韓王去幫自己做這件事情。
於是,秦王政親自率領30萬大軍,到韓國邊境上吶喊演武,韓國朝野震動,看那架勢秦國似乎就要滅除韓國。眼下各諸侯國羸弱,秦國獨大,韓國已經來不及向別國求援,而且也無援可求。
韓王絕望了,但是秦王政卻在這時候發話了,此次大軍前來,只要一個人,那就是韓非。只要他代表韓國前去秦國訪問,則秦國立馬撤兵。
韓王一下子便懵了,沒想到天下還有這等好事,不就是一個話都說不清楚的韓非嗎?於是,不待韓非反對,韓王便下令讓韓非去了秦國。可是韓王不知道,秦國日後能夠那麼迅速地兼併天下,就是因為這個話都說不清楚的韓非。韓非的思想和理論,不僅成了秦國的治國方略,也為以後秦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更是主宰了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政權的運行。於是有人說,中國古代只有兩個聖人,即孔子和韓非。孔子所着為道德文章,被歷代君主用來展現自己的仁德;後者使用的是陰謀權術,沒有統治者不暗箱操作,同時其法制和封建君主專制理論,更是維繫歷代王朝穩固的重要理論基石。
公元前233年,韓非剛剛走出韓國,秦國30萬大軍便如潮水般迅速退去。韓非心中頓時生出了萬千感慨:韓王無能,而且不信任和重用自己,韓國的滅亡已經是註定了的事情;秦國能夠如此重視自己,加上其實力強橫,自己既然實現不了國家理想,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前去求取自己的個人理想。
韓非興致勃勃地來到了咸陽宮,成了秦王政的座上賓,受到極致的尊敬與歡迎。秦王雖然早就聽聞韓非的才華,卻沒有料到他的思想竟然如此光芒四射,在韓國的不得志絲毫沒有削弱韓非的意志,反而堅定了他追尋理想的志向。
或許秦王知道,這韓非終歸不是秦國人,甚至他終歸太愛自己的國家韓國,所以最終秦王政得出的結論是:可以利用他,但是不會信用他。或許秦王政還需要考察韓非一段時間,一旦他表現出足夠的忠誠,秦王便會破格重用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