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王朝更迭 第127章 一場驚濤駭浪就此醞釀
更新:10-26 00:44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 分類:軍事小說
范雎到達秦國,恰恰順乎當時戰國政治、軍事發展之大勢,所以才會在秦國如魚得水。秦國如果沒有范雎,也許會是另一番景象;或者如果范雎得到了其他國家——諸如齊國——的重用,也許秦昭襄王仍是羸弱無力的君王,別說統一不了諸侯國,權力盡失也未可知。當然,歷史不能假設。而在此時,所有問題的焦點不在於是范雎造就了當時的戰國,還是當時的戰國造就了范雎,而在於范雎到達秦國受到重用之後,使得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但在此之前,范雎還需要接受秦王的考核。如同他輾轉來到秦國的經歷一般,他能夠獲取秦王考核的資格,也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秦王對於所謂的才士俊傑並不信任。而獲取他的信任,無疑成為范雎眼下最應該做的事情。
時為秦昭襄王三十六年,這代表秦昭襄王已經做了36年有名無實的君王。雖然他知道自己才是正統的國君,奈何宣太后實在是巾幗不讓鬚眉,在她的領導下,秦國的國勢不斷強盛。特別是白起領軍後,往南,秦軍不斷攻伐楚國,力拔鄢、郢兩座重鎮,幽死楚懷王於秦,楚國元氣大傷,不敢與秦國相抗;往東,齊國雖然強盛,卻在秦軍的攻擊下節節敗退,就連曾經一度風雲天下,震懾九州的魏、韓、趙「三晉」之兵,也被秦軍打得無還手之力,使魏、韓二君俯首聽命於秦國。天下之大,唯有趙國還能夠勉強和秦國在軍事上作對。
所有這些跡象在表現出秦國的強盛之時,也間接證明了宣太后政治勢力的固若金湯。
秦廷上下雖人才濟濟,在戰國舞台上風光無限,但卻是由涇陽君、華陽君、高陵君以及魏冉「四貴」掌權,內部一片風聲鶴唳。他們為了獨攬朝綱、獨霸朝局,屢次打擊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甚至是秦昭襄王的親信也朝不保夕。
為了減少和宣太后等人的摩擦,避免秦國政局的動盪,秦昭襄王決意韜光養晦、厚積薄發。於是,秦昭襄王整日深居宮中,「甘心」被權臣貴戚所包圍。只有在國家重大事件,非要大王出場之時,才勉強出去應付。
反觀當時的戰國局勢,活躍在戰國時期政治舞台上的謀士說客多如過江之鯽,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分。有的人確有其才,能夠讓國家在政治上左右逢源,在軍事上百戰百勝;有的卻只是徒有虛名,甚至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到處騙取錢糧。他們都有一個共性:有三寸不爛之舌。沒有這個長處,很少人能夠接受他們。恰如白起,不善言辭,不懂政治,如果沒有魏冉的舉薦,即使再有才能也只能泯然眾人矣。
因此,一時之間,不只是秦王,許多秦國上層統治集團中的重要人物,對來自諸侯各國的賓客辯士並沒有多少好的印象,以為其中無信者居多。也正是這個原因,魏冉才會在半路上盤查王稽等人,讓范雎對他生出了更大的嫌隙。
范雎也知道秦國此時的情況,所以對於前途之多艱,也做好了心理準備。
秦國的未來、秦王的命運,就在一次又一次與范雎的失之交臂中不斷地浮浮沉沉。
范雎難以在第一時間得到秦王召見,並受到重用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王稽。
因為王稽此人,在秦國的地位,相比一般的王公大臣,實在是微不足道,派他出使魏國,足可見秦國對於魏國的輕視程度。王稽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近秦王。
范雎也知道這個情況,只是他不好意思點破。心中暗想,只要自己想辦法走進秦王的視野,只要秦王能夠開恩相見,憑藉自己的韜略智慧,定然能夠讓秦王刮目相看。
正當范雎準備親自動手、自力更生之時,秦王頒佈諭令召見王稽。王稽遂向秦王匯報前去魏國出使的情況,完事之後,見王稽還不肯離開,秦王正自奇怪。王稽遂說道,此次自己出使魏國,雖然在外交上平淡如水,但卻並不是沒有多少收穫。因為這一路過來,他閱人無數,竟然叫他覓得了一個天下奇才,名字叫張祿。只要他能夠得到秦國的重用,秦國的國力定然能夠蒸蒸日上。
這一席話並沒有多少出彩之處,所以也沒有引起秦王的任何興趣。為了不失掉王稽的面子,秦王遂讓他給范雎安排一個住處,有時間自己再去召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