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前宰相 第九十二章 壬辰倭亂(25)王京第一道防線潰敗
更新:01-20 21:17 作者:日月合明 分類:軍事小說
他起初還以為是自己對當下局勢的描繪不太清楚,隨即有將自己在坡州所見的明軍海船橫絕江上,百炮齊射攻擊長湍城頭的景象複述給了豐臣秀次聽。
豐臣秀次在聽完他的複述之後點了點頭,又向他問出了這個問題「有何計破敵。」
豐臣秀次這次的回答,終於讓小早川隆景正視起了眼前的這個少年,難道豐臣家二代真的皆是龍虎之輩嗎?
沉默片刻之後,小早川隆景還是獻上了自己的計策「臣聽聞三國時期曹魏佔據荊州大兵壓境東吳,蜀吳合謀火燒赤壁,這才退了魏國的攻勢。
明國水師高大,行動必然緩慢,在加上放炮時候需要下錨穩定船身。或許可以讓火船趁其炮擊之時順江而下,火燒大明戰船。」
【火攻明船】
這是當下小早川隆景唯一可以想到的辦法了。
且不說日本水師大部分遠在慶尚道駐守,就算他們來了也不可能是明朝水師的對手。
在坡州看向對岸的時候,小早川隆景看得真切,明朝水師的戰船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要強於日本的船隻。
小早川隆景過去曾經總督過附庸毛利家的村上水軍,日本的水戰他還是有些心得的,當年渡海登陸播磨,後來的木津川海戰他都有參與。
因此從看到明朝戰船的那一刻,他便很清楚的認識上,兩國船隻是從結構上有着本質的差距。
簡單點來說,日本水軍的船隻就是小舢板抗大樓,就算安宅船的船底座比弓小早大的多,他的船底部和上層塔樓結構也是分離的。
別的不說,遇到風暴的時候,安宅船和關船上層的船樓被吹走就不是新鮮事。
但是遠觀明朝樓船、艨艟、福船,他們的船隻結構更像是一體,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明軍海船在內在上層夾板安置火炮,不然火炮射擊的後坐力可以直接把船樓搞垮了。
當然他並不知道,這也是明朝海船在下西洋之後,吸收了阿拉伯海船的特點改進而來的。
在小早川隆景看來,就算日本水師來了,即便是在漢陽這樣的大川中作戰,面對將大筒裝載上船的明軍,也沒有一戰之力。
火炮連長湍的城牆都能轟塌,更別說是木質結構的船板了。
如果說在深陷全羅道義兵泥潭的時候,小早川隆景只是對征朝感到無力,那麼在聽聞明軍1日破平壤之後,他就已經對此戰的前途不抱希望了。
可是在看到臨津江上的明軍水師,小早川隆景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快點逃回日本去。
可是眼下豐臣秀次不願意撤兵,那麼他便只能放手一搏,打掉了對面的海船,最起碼可以保證後方的土路,讓十萬大軍不至於被漢江所阻。
除了火攻明朝水師之外,小早川隆景海像秀次建議道「如今明朝有水師隔絕臨津江南北,開城已無守備之必要,當儘快傳令開城,讓豐臣侍從儘早撤走。」
豐臣秀次借着問道:「退往哪裏?」
「最起碼退到龍仁,以保我後路無憂。」
龍仁這個地方在漢江以南,水原以東。後世很少聽到這個地名,但在古代卻是朝鮮南邊入京的必經之路。
原因無他,全因漢江太寬!在王京這裏主要的渡河工具是乘船擺渡,但是在水域被明軍封鎖的情況下,渡不過去。
既然渡不過去就得誒向上游找橋樑,恰好在上游後世八堂這個地方有一座木橋,是當年成宗李娎修起來給窮苦百姓渡河的所用,畢竟想要擺渡漢江,這擺渡錢可不少。
而從八堂渡河之後由於對面是山谷,想要繼續向南依舊需要轉到向東經果川、龍仁的山谷南下。
後世朝鮮之戰時候水原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彼時日本人已經在漢江上修築了石橋,就算沒有石橋,部隊舟船擺渡也不是問題,沒有不要繞道南下,而水原相比龍仁地勢更加平坦,適合機械化部隊行動。
小早川隆景的意思就是要讓豐臣秀勝去守住龍仁,這樣一旦有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