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換明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多爾袞的手段
更新:01-21 22:38 作者:樣樣稀鬆 分類:軍事小說
軍票印出來了,花出去才叫錢,流通起來才稱為貨幣。死水一潭,經濟怎麼搞上去?
毛文龍、陳繼盛等人顯然不是很明白這個道理,對於軍票的印製發行,還是多少存在疑慮,唯恐重蹈歷史上的寶鈔覆轍。
之前是為了解決軍餉,計算着償還能力來發行;現在,在郭大靖看來,完全可以加大投放的規模。
今時不同往日,地盤大了,人口多了,社會經濟總值增加了,軍票當然可以更大量的發行。
至於保證金,肥沃的土地算不算,外購的牛羊馬匹、雞鴨家禽算不算,倉庫里的糧食算不算?
儘管郭大靖有這樣的分析判斷,並不擔心軍票的增量發行會導致大幅貶值、通貨膨脹,但他也沒有再指手劃腳。
或許會在與毛文龍和陳繼盛的交談中,涉及此事,可也只是點到即止,免得被人誤會啥都插一腳。
畢竟,如果軍票缺乏,造成市場流通不便,民間的反應也會被上面知道,再補救也來得及。
翻完了最後一壟田地,郭大靖和沈大龍便休息片刻,繼續聊着農場的發展。
這同樣也是郭大靖的一個試驗田,不僅是傷殘軍人,退役軍人日後也能成立類似的組織。
後世有生產建設兵團,郭大靖準備也搞起來,大力開發東北遼闊的黑土地,使東北反哺中原的歷史提早發生。
在郭大靖的設想中,能為他席捲天下提供物資基礎的,只有江南和東北。而最把握、最容易的,則是將成為他的堅實根基的東北。
三年爭取完成一個小目標,那就是平遼滅虜;十年之內爭取遼東大治,至少要有百萬以上的人口,能賑濟千萬人口的糧食物資……
如果條件不具備,郭大靖對於提兵入關是持謹慎的態度。
剿滅起義軍不難,可拿什麼來安撫飢餓的百姓?民亂的根源不除,終將陷東江軍於遍地烽火,疲於奔命之下,敗亡恐怕也在所難免。
所以,郭大靖要穩下心來,盡全力把遼東經營好,並藉此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規範制度,培養出一批新型的管理人才。
「農場有山有林,有耕地有水塘,農林牧副漁正好能全面發展,互相促進。」郭大靖四下瞭望着,憧憬着,「只要規劃得好,這裏就將是樣板農場,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
沈大龍有些開竅了,原來農場不僅是種地,還有這麼多經營的路子。說起來很多,可並不難理解,就是因地制宜,有效利用。
比如山上可以種果樹,可以放養家禽、牛羊;水塘可以養魚,養鴨鵝;土豆不僅能吃,還能釀酒;花生、瓜子能榨油,副產品不僅人能吃,更是牲口的精飼料等等……
思路只要打開,辦法就會很多。不外乎是吃的、喝的,也都是平常百姓家也會用到的改善生活的手段,可組合起來,成了規模,就大不一樣了。
「大人說的這些,在下都記住了。」沈大龍恭敬又欽佩地拱了拱手,說道:「要是能整理成冊,就更好了。」
郭大靖笑了笑,說道:「這是官府的事情,某也提了建議,他們應該會派人指導百姓,以村鎮為單位,開展農林牧副漁的多種經營。」
對於老百姓,改善生活,增加收入,自然是好事。但各州的情況不同,官府可能會把重點放在金州。
畢竟,金州收復得最早,已經差不多有兩年了,百姓多少有了家底,對新作物的收成也比較有信心。
復州安置的新移民最多,還是以求穩為主。官府也會建議老百姓多種植農作物,先保證溫飽再說。
對於勸農的工作,官府也不算陌生。當初在推廣種植土豆、黑麥、玉米的時候,他們就應該有了經驗。
何況,習慣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老百姓,也都有各自的盤算。在自家的田地中,通常都會少量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以供家用。
比如幾乎家家都留的蔬菜地,並不考慮售賣。自家夠吃,冬天還能儲存一些,也就不會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