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換明 第四百零五章 災民潮初現
更新:01-21 22:38 作者:樣樣稀鬆 分類:軍事小說
碼頭外早已建起了幾排棚屋,並留下了一百多的水師官兵看守。
而直到今天,大批流民的到來,卻顯得東江鎮之前的準備是如此不足,棚屋有如杯水車薪,水師官兵也顯得人單力薄。
本來從西北逃荒來此的流民並沒有那麼多,但一路走來,連帶着山西、河南,甚至是北直隸的窮困百姓,也得知遼東的安置政策,聞風而來。
大災害已經開始,從陝西開始爆發,逐漸沿着黃河向東席捲,波及到了其它省份,並愈演愈烈。
陝西已經數年大旱,流民遍地,民亂蜂起;
崇禎三年至十七年,河南「赤地千里,野無青草,十室九空」;
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在《中原生靈疏》中:黃葉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
北方各省的災害情況雖然沒有陝西那麼嚴重,但局部性的災害卻幾乎年年都有。
比如山東,萬曆四十三年大旱,104個州縣受災,「雨無涓滴,田禾槁枯,千里如焚。赤地千里,大飢,人相食,死者山積……逃死者十之七八,尚存者十之二三,人煙鮮少……。」
崇禎元年,杭、嘉、紹三府海嘯,壞民間數萬間,溺數萬人;
崇禎元年夏,畿輔旱,赤地千里;
崇禎二年,陝西、山西飢;
崇禎三年,山東大水……
在古代,基礎設施的缺乏,科技水平的落後,運輸水平的不足,信息傳輸的緩慢,導致了官府效率的低下,百姓在大災之中的無能為力。
如果說以前,遼東的建虜肯定會成為災民遷徙的絕對障礙。戰亂,應該是排在飢餓之前的最大顧慮。
但現在,經過遵化大捷,奴酋皇太極京師授首,極大地打消了災民的擔憂。
在朝廷的宣傳和鼓動下,在東江軍的大勝之後,很多百姓都產生了建虜日薄西山,很快就會滅亡的印象。
加上東江鎮給出的政策十分誘人,官府的賑濟又匱乏無力,為了唯一的生存之路,百姓們冒險而來,也就並不意外了。
幾十口大粥鍋煮着粥,從旅順運來的土豆、玉米就是主食,也是災民們裹腹活命的美味。
一個臉上髒兮兮的女娃,手裏捧着個破碗,乖乖地站在隊列里,緩緩地向前移動着。她已經很疲憊,很飢餓,精瘦的臉上現出焦急,不時回頭張望。
不遠處,一個衣衫襤褸的女人,瘦弱不堪地倚坐在一棵樹旁,有氣無力地望着這邊。
顯然,她已經虛弱得難以挪動,只能等着女兒拿來吃食。一碗粥,將是她活下去的希望。
兩個雖然瘦削,但還有些力氣的男人突然插進領粥的隊伍中,引起了擁擠和騷動。
小女娃被推撞了一下,本已沒了多少力氣的小身體摔倒在地,破碗脫手摔在地上,碎了。
哇的一聲,小女娃從地上坐起,望着碎碗,大聲哭了起來。
不遠處的女人張着嘴,發出微弱的聲音,費力地想挪動身體,卻無力地倒在地上。
人們敢怒不敢言,那兩個男人卻視若無睹,只是瞪着前面冒着香味和熱氣的粥鍋。
「把那兩個王八蛋拉出來。」一個充滿怒氣的聲音突然響了起來,李海東帶着幾個士兵大步走近,他陰沉着臉,伸手指向了那兩個男人。
士兵如狼似虎地撲上去,拉出兩個插隊的男人,便是拳打腳踢。兩個男人痛叫着,卻無人同情,都是冷漠或快意的眼神。
李海東上前拉起了小女娃,給她擦乾眼淚,領着直接走到隊前,對臨時召來,負責盛粥的百姓吩咐道:「拿個大碗來,先給她盛。」
百姓恭敬地答應着,拿過一個粗瓷大碗,盛得滿滿的,還放了個鐵勺子,端給李海東。
李海東點了點頭,接過粥碗,轉頭對着小女娃露出微笑,說道:「走,到那邊吃去。」
小女娃眨巴着大眼睛,伸手指了指,「娘親在那邊,我要餵她吃。」
李海東看着已經被別人扶起,重新倚靠着樹幹的婦人,領着小女娃走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