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二百四十六章 橫推非洲
更新:09-20 05:33 作者:小耳朵是只貓 分類:軍事小說
六部尚書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到老去的哪一天,而內閣首輔只有十年,兩個五年計劃的任期。
相比較而言,六部尚書的職權,還是非常大的。
而對於方世玉用利益引導的辦法,不單單是陳迪一人不同意,便是楊寓亦是出班道:「殿下,以利誘導,被誘者,只顧自身利益,非但難以教書育人,反而會壞了朝廷的名聲。」
「此為不智!」
楊寓說完,解縉開口道:「殿下,保送國子監,升遷至鎮衛官員,這會破壞朝廷的能者上,庸者下的執政方針。」
景清道:「如此升遷的官員,只怕還要貪腐橫行,徒增御史台,錦衣衛的忙碌繁瑣工作!」
群臣竭力反對方世玉用保送和升遷的辦法來解決十萬大山的教俞缺失問題。
對於這種事情,方世玉也知道,但他能有什麼好辦法,搖了搖頭道:「那你們想吧,想出來好辦法,就算你們成了!」
「殿下,微臣理解,可否讓南京國子監的貢生,前往雲貴教書育人,朝廷不給保送名額,也不給太多的利益。」
「貢生在雲貴地區教書五年,科舉便可視為加分項,若是任教十年,且用心督促教導,可以算作科舉之後,升遷的政績!」
「而且國子監的貢生,多是才學集於一身,他們去任教雲貴,即可宣揚孔孟之道,聖天子治國之心,又可以充實自己。」
「最重要的是,國子監的貢生,比較容易說服,而且品性也不需要太擔憂。」楊寓對禮部的二五計劃,做出了指導性的解決方針。
畢竟,修建再多學府,沒有老師教導,那也是白搭的。
「你們都認為可行?」方世玉心中對楊寓的提議,還是非常贊同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去雲貴邊陲地區任教,確實可以讓這些學院出來的貢生,得到非常充實的人生感悟,這對於日後朝廷選拔官員,那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讓他們多去異常貧困的山區瞧一瞧,看看那邊的百姓都是怎麼生活的,也會對他們日後為官的執政方針,造成極其深刻的影響。
抬頭看,在方世玉的身後,高掛的牌匾寫的並不是什麼國泰民安,也不是什麼讚美之詞,而是太祖皇帝親提的以民為本四個字鑲了金,掛在奉天殿的龍椅上方。
原本這個牌匾是要掛在太和門的,但北方太冷了,方世玉就將它掛在了奉天殿,也將朝會搬遷到了奉天殿。
景清等人不在發言,陳迪道:「還是要加以限制,單單以利誘導,難免有渾水摸魚的人,不過楊閣老的建議,確實可行!」
「禮部的二五計劃,規定,繼續擴大興建社學規模,定額二五計劃內,建立大小學府,四千座。督辦北京國子監,南京演武堂,北京演武堂。」
「二五計劃,保證教俞人數達到每個院校的最低標準。以保證學子的學業完整進行!」陳迪道。
方世玉點了點頭道:「那你們禮部可要努力了。」
「上奉聖天子,下安萬萬黎庶,為臣者該有之辛勞!」陳迪應聲道。
方世玉微微笑着,開口道:「吏部,工部,禮部,戶部,都完了,下邊該刑部了,先總結一下一五計劃的成果。」
話音剛落,刑部尚書暴昭開口道:「回稟殿下,一五計劃實施以來,刑部於南京興建律法大學三座,於開封修建律法大學兩座,西安一座,太原一座,共計七座律法學院,總計招生五千三百人。」
「結業者達三千四百人,如今在院者,四千二百人。太始五年計劃招生一千八百人,於泰安府內興建律法大學四座。於遼東興建律法大學一座。」
「已經結業的三千四百人中,有三千人,分散各地,任職縣衙,全權督辦地方違法犯罪之事,掌握審案,斷案權。律法大學取得良好成果,二五計劃實施,當以深造律法經營為理念,擴大審案團隊,按照規劃,各地郡縣,設立縣律法院,承接民告民,民告官!」
「各府興建府律法院,若是狀告者對縣律法院的判決不服,可以繼續狀告至府律法院,直至府律法院的結果還不服氣者,可狀告至南京律法院。」
「亦或是不經過南京,直接狀告至北京律法院。任何縣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