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二百五十六章 藍玉返回
更新:09-20 05:33 作者:小耳朵是只貓 分類:軍事小說
修橋鋪路,整理河壩,這些在古社會,都是不賺錢的買賣,甚至在朝廷眼中,這都是賠錢,而且一賠就賠的底掉的那種。
道路的鋪設,河壩的整理,防洪防汛工程,完全要朝廷力承擔,所有的物資原料,都是朝廷一手操辦採購。
完全的自費修建。
不單單是物資的問題,除了受災地的百姓,會自發組織起來心甘情願的服徭役外,其他的大量民夫,匠戶,那都是要朝廷自掏腰包給付工錢的。
這麼一個,只有無限投入,絲毫看不見半點產出的工程,成本往往非常重要,成本低的話,朝廷可以一鼓作氣,快速解決。
一旦成本過高,朝廷不會放棄是不假,咬着牙硬挺着也要幹完。但明顯,成本高了,戶部的錢不夠用,無論是物資的調撥,民夫的數量。
都會造成這種賠本賺不到吆喝的工程,效率直線下降。
鄭賜道:「這個,造價的話,主要是材料的運輸,還有就是工錢的開銷了。製造水泥的原材料,遍地都是。」
「如果真的要大規模量產的話,就要在城外建造一個水泥作坊,並且向普羅大眾招商,讓他們去採集水泥原材料,當做工錢收購。」
「如果要詳細說的話,這個水泥板,一丈長,兩尺寬,六尺高的水泥板,造價是八十貫寶鈔。如果大規模生產的話,價格還可以壓低到七十五貫寶鈔片水泥板。」
鄭賜面色平靜,隨口說着。
只是方世玉陷入沉思中,目光凝滯。
雖然他知道鄭賜說的這個比例究竟怎麼樣。
但眼下這個時代,一丈的度量也就是三米一二左右,彙算下來,眼前這一塊水泥板的總面積,已經相當於一點七五左右平方米了。
如果價格能壓縮到五貫寶鈔一塊,仔細想想,真的不算貴。
大明的糧價持續壓低,雖然百姓買糧食還很困難,但那也是因為江南絕收造成的,一旦江南復產,糧價就會自然回落
然而,腦海中回憶着,方世玉開口道:「贛江全長多少??」
「大概,有一千五百里左右吧,不會超過一千六的。」鄭賜聳了聳肩,對方世玉的詢問,心中摸不到底。
點了點頭,方世玉道:「一千六百里的距離,贛江還只是個貫穿江西江東的長江支流,就目前這個水泥板,想要控制贛江,需要近六十萬塊?」
「這麼一算,一塊八十貫錢,十塊八百貫,一百塊八千貫,十萬塊水泥板就是八百萬貫寶鈔,六十萬塊就是四萬萬八千萬貫寶鈔?」
六十萬貫寶鈔,按照官方給出的白銀兌換寶鈔比例,兩黃金二十兩白銀,一兩白銀一千貫寶鈔。
也就是不足五萬兩白銀的價格吧。
可這五萬兩白銀,在方世玉這裏不算什麼,但貨真價實的五萬兩白銀,整個大明,沒有幾個人有這麼多的現銀。
畢竟市面上流通的銀子,已經有近半的數量進了國庫,然後又被方世玉用內帑的寶鈔,換去了內帑。
整個內帑,存放的白銀已經超過了大明市面上的寶鈔流通總額。
從境內搜刮,抄家所得,內帑的記賬,洪武二十二年到洪武二十五年,四年的工夫,內帑的真金白銀翻了三倍。
黃金一千四百萬兩,白銀五千六百萬兩
又經過方世玉用寶鈔的搜刮,內帑到底有多少錢?方世玉沒去看過,但賬面上寫的,最後一次朱高熾入庫的金銀。
總額達到了,黃金兩千八百萬兩,白銀九千四百三十萬兩。
這些錢都哪裏來的?
朱元璋貢獻了一部分,寶鈔貢獻了一部分,東勝神洲貢獻了一部分。
而內帑的錢,卻又過於特殊,相對而言,方世玉是不願意讓這筆錢流入到境內的,如果將內帑的金銀足額印刷發行的話。
勢必會造成大明的貨幣在境內嚴重貶值。
相對而言,內帑只能充作最後翻盤的可能,重塑秩序的真金白銀…
可是話說回來,贛江那條河,想要控制它,就這水泥板的質量,高度,能力,一層肯定不夠。
仔細算算,單單江西一面,至少就要按照四萬萬八千萬貫寶鈔進行五倍的投入,說不定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