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二百五十六章 藍玉返回_頁3
更新:09-20 05:33 作者:小耳朵是只貓 分類:軍事小說
不單單是度量衡,而方世玉也不單單要統一度量衡,還要推廣大明的白話,將南京官話推廣到天下的每一塊角落。」
度量衡的統一,可以讓雙方往來,更方便,貿易結算更標準,而語言的統一,可以讓溝通更方便,文化認同的第一步。
秦始皇留下來的兩樣政治遺產,福澤中華兩千年。
郡縣制,統一的文化,統一的度量衡。
但時至今日,天下幾次經歷換主,老朱在經濟上就是個小白痴,不然也不會淪落到要飯都活不下去的地步。
而統一了度量衡,測方面來說,也是增強國家統一,增強國家凝聚力,讓軟實力復現出來。
丈量單位不同,從洪武二十二年開始的土地收購,實則方世玉一直沒算出來,大明究竟有多少耕田。
黃魚冊中,截止太始三年的登記,耕田有七萬萬畝,可大明這麼大,又沒有什麼工業體系佔領耕田。
為什麼只有這麼點耕田?
遼河以南的大片平原,可是已經投入使用許多年了。
究其原因,還是丈量單位不一,難以計算罷了。
地方的丈量尺度,朝廷的丈量尺度,有着天壤之別。五十傾是地方丈量的結果,四十傾是朝廷的丈量結果。
朝廷可不管誰在耕種,誰在做什麼,他們只管記錄田畝數,然後按照當地的平均收成,比如一百畝地,產糧一千斤,平均一畝地十斤糧。
皇莊收走兩斤糧食一畝田,咋一看,沒什麼問題,一點問題沒有。
但這個糧稅是按照田畝數來收的,譬如青田縣,只有百畝實際耕地,而朝廷記冊的有一百五十畝,一畝田拿走兩斤糧食的話,皇莊就要拿走三百斤糧食,足足多了一百斤。這一百斤糧食哪裏來的?不用說大家也清楚了。
當然,有無形中多交糧稅的,就有無形中少交糧稅的
譬如某個縣城,丈量單位大,丈量總數是一百畝田,實際耕田在朝廷的丈量單位中卻又一百五十畝田。
這差距,一直沒有個解決的方法。
無形之中,讓那些明明應該少繳納糧食的,多繳了,讓那些應該多繳納糧食的,反倒少繳了。
無形中展現出來的貧富差距。
統一度量衡,夏元吉從頭到尾沒記一個字,腦海中回憶着,他們都是朝廷肱骨之臣,掌握着朝廷無數的機密要務。地方稅收,財政,乃至於他們插不上手的軍隊,在兵部一樣是有名額,有記錄,有他們駐地詳細情況的。
畢竟軍餉還是要從兵部發出去,如果從七軍都督府發出去,軍隊上下欺壓,控告無門,而文武互不統屬,有錦衣衛在旁攪合,他們就很難沆瀣一氣。
那個地方的軍餉虧空,七軍都督府也不會善罷甘休。
反之,如果軍餉由七軍都督府下發,那最終的結果肯定是,軍餉虧空,控告無門,無處申冤,官兵爛到根子裏。
作為朝廷的眾臣,知道這麼多機要秘聞,他們如何不知,度量衡的統一會改變什麼。
方世玉繼續說道:「大明朝建國已經三十多年了,計量單位亂套,有的用宋,有的用前元,有的用隋唐標準,北疆還有用遼金計量標準的。
看似天下昇平,但大明就是建立在一片廢墟上,這片廢墟,比之任何一個朝廷的建立,還要荒廢。」
「三十多年的時間,大明人口激增,從洪武五年的六千萬左右,到如今太始四年的一萬萬有餘。」
「人口的激增,對糧食,對田畝的需求,也就變得更大,交址,遼東,還有即將開發的四大都護府,雖然可以解燃眉之急。」
「但再多的田畝,在廣闊的土地,也承受不了人口激增帶來的耕地稀少、大明的耕地就這麼多,而我手裏,左邊的是工部的中央朝廷度量尺,長一尺整。」
「右邊的是宮廷紡織局的用尺,這都不用比了,肉眼可見,紡織局的尺子,明顯高了一截。」
「地方量地用的尺子,也多有不一,具體的我這裏沒有詳「地方量地用的尺子,也多有不一,具體的我這裏沒有詳細數據,但你們肯定知道。」
「最讓我頭疼的,還不是這些,贛江洪澇,江西,江東的土地進行了重新丈量,可笑的是,都特麼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