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六百五十章聚沫攢珠
更新:01-21 06:37 作者:瘋神狂想 分類:都市小說
因為破壞了的文物,研究起來更加方便。
不怕再次破壞,卻正好可以讓研究人員通過看內部表現,更好的演技宋代哥窯器。
比如,可以更加仔細的查看「聚沫攢珠」。
「聚沫攢珠」這個詞彙,到現在也沒找到確切的出處。
不過,有的說是宋徽宗說的,陳文哲對這個說法存疑。
因為要看到釉面下面的小氣泡,需要使用放大鏡來觀察。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雖然科技還是挺先進的,但是也沒現金到有放大鏡!
那麼趙佶是怎麼看到這個現象的呢?如果是聚球,那麼就好理解了。
但是,很多典級記載的是聚沫攢珠!
在孫瀛洲先生的《元明清瓷器的鑑定》書中提到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
「聚沫攢珠」具體指的是什麼?
其實,可以在這裏「咬文嚼字」一番。
先說「沫」,沫指的是泡沫。
泡沫在百度百科中,解釋是「聚在一起的許多小泡。
由不溶性氣體分散在液體,或熔融固體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再說「珠」。
就是很多細小的泡泡,聚合成大的氣泡,就稱之為「珠」。
另外兩個動詞,其中「聚」指的就是氣泡緊挨着,聚集在一起的狀態,泡沫就是小氣泡聚集的狀態;
「攢」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zan,當作積累講。
在這裏陳文哲認為可以理解為氣泡互相疊加,聚攢在一起。
另外一個讀音是,用現成的零件拼裝在一起,也就是說氣泡會有一串的特徵。
通過這樣的分析,聚沫攢珠說的就是釉面下面的氣泡。
釉面的氣泡形成,是有許多因素引起的。
比如釉料的配方、釉的粘度、燒制工藝等等。
總體來說,有大概幾個原因。
首先是內因,由於胎釉本身反應產生的氣泡。
胎體當中有很多氣孔,有的開口,有的閉口。
溫度升高時,氣體產生膨脹,開口氣孔中的氣體進入釉層而排出。
氣體排出釉層時,會產生兩種釉面缺陷。
一種是小氣泡在釉中匯集成大氣泡,衝擊釉面會形成火山口。
若釉層粘度較小,則可以回復平整。
但是有時候,還會出現針孔。
另一種是氣泡的排出,會產生釉面的凹坑。
另外隨着溫度的升高,釉層熔解成為液相將坯體濕潤。
由於釉層的液態化,更容易讓胎體中的氣體通過釉層排出。
對於沒有排出的氣體,則留在釉中形成氣泡。
還有,胎中含有的物質,在高溫下分解而產生氣體排出的現象。
比如一些礦物質的結晶水,在高溫下也會成為氣態排出。
再比如一些硫化物、氮化物、碳酸鹽等都會產生相應的氮氣、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排出。
具體的化學原理,在這裏就不再贅述,現代人知道中學畢業,都應該知道。
最後一種原因是在高溫下,碳酸鹽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氣體。
在降溫後,有吸收二氧化碳還原為碳酸鹽,此為可逆反應。
金屬的鹼性越強,其分解溫度就越高。
玻璃溶液具有溶解二氧化碳的性質,但是其溶解度,隨着鹼性及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鹼性越強,溶解度越高,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而釉的鹼性比鹼性矽酸鹽玻璃低很多,所以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就很低。
所以二氧化碳會被釋放,產生氣泡。
再就是外因,這一點是因為工藝影響氣泡的產生。
乾燥後的釉層透氣性差,胎中氣體不容易排出來。
在高溫時候,胎中氣體通過釉面,向外釋放時產生氣泡。
快速燒成時候,胎、釉中的氣體來不及排出,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