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帝師 第389章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想要達成一個社會目標,活又或者形成一種社會共識,輿論可謂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了。看書看要
尤其是在百姓普遍欠缺自主判定能力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輿論的引導就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指引民意。
這一點,夏鴻升在當初收復朔方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也見識到了效果了。
而欲圖樹立一個社會風向,榜樣也同樣重要。
一個受到人人推崇、崇拜的榜樣所帶來的,是其崇拜者對其行為的模仿、對其目標的再現,而當崇拜他的人數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話,就能夠在社會中形成一定的社會風向。
這個榜樣有時候可以是一個現實中存在的人,也可以是一個廣為人知的虛擬人物。
俠以武犯禁,夏鴻升想要建立一個集合天下正義俠士的組織,一來是為了在朝廷深入不了的江湖,實現江湖人江湖治,從而維護一個穩定的綠林江湖。二來,也能夠使朝廷凝聚起來一批能力高強,又願意為國為民出力的高手,來應對威脅。看書看要要看要要
夏鴻升想要先樹立起來一個榜樣,從而引起社會上對這個榜樣的追崇,如此一來,當可激一批人,而那些想要加入這個組織的江湖人士,也有了一個社會輿論的基礎。到了那個時候,朝廷推出這個組織,就成了順應民意,俠客加入這個組織,也不會被人所看低。
所以這個榜樣的選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他先要是一個江湖俠客,身上沒有朝廷的官場氣息,而是江湖兒女的俠氣情義。其次,他的行為應當是令人敬佩的,鼓舞人激勵人的,讓人崇拜的。第三,他最終所做的事情,應當是脫了普通的江湖恩怨情仇的範疇,而上升到了家國民族百姓的大義層面的。
凡此三點,就是夏鴻升所想要樹立起來的江湖榜樣身上最重要的三個必備特徵。
考慮到這三個特徵。金庸大師筆下的那些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最為合適不過了。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在金庸大師的武俠小說里,俠義精神和是秉承漢魏以來「捐軀赴難國,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出現了很多救國救民的俠客,比如楊過,郭靖,蕭峰,石破天等。金庸將這些英雄人物放置與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以歷史的真實來烘托人物的精神內涵,並且把這種精神內涵與民族大義結合起來。
比方說楊過在小說里,三番五次的想要刺殺郭靖,郭靖不僅是武林共仰的俠義大者,也是民族抗敵前線的中流砥柱,而在民族大義與個人恩怨之間,楊過最終還是將個人恩怨放下,楊過也最終由一個刺客變成了護衛襄陽的戰士。這一身份的轉變和角色的轉換,也是楊過的立場和性格關鍵性的轉變。不僅是小說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情節段落,也是最能體現出楊過最終以民族大義為重的精神的段落。更是最具象徵意義的段落。
金庸將「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思想貫穿與整部小說之中,從而將傳統的民族精神推高至新的層次。在金庸的作品裏,如果是俠客,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將不再是你的武功的深淺,而是你對國家貢獻的大小。楊過與郭靖返京城時,在千萬百姓的眼裏,郭靖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雄,一位真正的大俠,而在這時。郭靖也告訴了楊過什麼是真正的大俠,不在於有多麼厲害的武功,而在於你對國家對人民的作為,即俠者內涵。「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同樣的俠之大者還有蕭峰,且更具有俠者愛國形象。天龍八部這部作品,金庸涉及到了遼,西夏,吐蕃。北宋等多個國家的利益糾纏。而蕭峰有契丹人的血統,卻生活在漢族。金庸這樣的安排使得蕭峰的愛國氣節在契丹與大漢民族之間陷入兩難。在得遼王不侵犯中原的保證後,蕭峰隨即折劍自殺以謝罪,這就是民族矛盾集中在一個人物身上的必然結果,也是最悲情,最英雄的結局。在金庸的筆下,蕭峰是契丹人,又是南院大王,皇帝的結義兄弟,宋遼開戰,在蕭峰的心裏,念念不忘的還是百姓的安危,為難關頭,願以死換得百姓安居。這正是一個大俠的最高境界,和民族氣節的最高體現。
也正是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讓我們不得不折服於蕭峰,折服於金庸,折服於他的武俠小說。金庸的作品裏的英雄人物,之所以可以走進我們的心裏,可以與社會結合起來,可以激人們的愛國情懷,是因為那些俠客總會被賦予一種使命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