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 206【山中之民】_頁2
客家人一直在回遷南贛。
至於清朝早期,為啥大量客家人遷贛,當然是打仗造成的。
南贛土著和客家人,地主和佃戶,拋下矛盾一致抗清。就拿上猶縣來說,抗清運動持續到康熙年間,此地百姓幾乎被殺絕了!
根據《上猶縣誌》記載:「自康熙十三年至今(乾隆),人絕煙斷,空餘四壁,孤城一片荒山。」
因此,在清朝中晚期之後,越來越多客家人遷入,那時才達到土客矛盾的巔峰。
而明末的南贛客家人,很多都還在勤勞致富,向着大山更深處開墾荒地。
並且造成一系列環境問題,他們砍伐山林、鑿石挖礦,帶來嚴重的水土流失。
劉寰提醒道:「贛南山多地少,一味開墾山地,糧食種不出來多少,反而下雨之後動輒山崩。爾等治理南贛,當令山民多多種植煙草、油茶、油桐、漆樹等作物。」
「受教了。」陳茂生拱手說。
明末江西,客家人野蠻發展,到處開荒種糧食,讓官府一直非常頭疼。
但官府的禁令,客家人根本不遵守。直到後來災害頻發,他們才自己重視起來,從而在南贛形成油茶、油桐、煙草經濟區,用人工林代理了自然山林。
鄒維璉不願為趙瀚效力,但也無法在大明做官,乾脆跑到吉安府教書去了。
而大明贛州知府劉寰,卻改名為劉宇留下,被陳茂生特聘為幕僚。
劉寰作為大明官員,啥都幹不了,政策也無法推行,只能整天念經研究佛學。
被陳茂生禮聘之後,簡直煥發第二春,當月就獻策十多條。
此君還會說客家話,成了陳茂生的隨身翻譯。
趙瀚那邊也給出回復,若偏僻村落的客家人,真的全靠勤勞墾荒致富,每人可保留一百畝地。但是,絕對不能超出一百畝上限,而且十人以上的家庭必須分家分產!
因為有劉寰的幫忙,陳茂生吸納了許多本地貧民進宣教團,在贛州城周邊的分田工作非常順利。
可進入山區之後,瞬間遇到重重困難。
那些客家人根本不願落戶,他們一直屬於流民狀態,抱團抵抗朝廷的賦稅徵收。
對他們而言,大明是朝廷,趙瀚也是朝廷。
農會工作都無法開展,因為他們自己有土地,而且是自己開荒所得,根本就不需要趙瀚的恩惠。
怎麼辦?
粗暴一點,就是直接殺人立威,以武力手段強行訂立戶冊,但這似乎跟大同理論有衝突。
陳茂生只能繼續請示趙瀚,政策調整必須獲得批准。
趙瀚的回覆非常直接,既然山中的客家人,拒絕到官府落戶,拒絕給官府納稅,那他們就不屬於治下百姓。
可以斷絕一切貿易,任何人購買食鹽,都必須出示戶冊。抓到私鹽販子,立即砍頭,全家連坐!若發現有鹽店,賣鹽給無籍者,處以重罰,並永久取消食鹽銷售資格。
禁止商賈到山裏採購任何貨物,一旦發現,處以重罰!
山下集市,定期派人巡邏,隨機抽查戶籍。一旦發現沒有戶籍者,立即抓起來做役工,讓家人自己花錢來贖走。
看似暴政,但跟直接出兵比起來,已經顯得非常仁慈了。
誰讓那些山民,連戶口都不肯立?
南贛地區的民政工作,恐怕要持續兩三年,而且多半會釀成暴動,必須長期駐兵才可以。
「唉!」
趙瀚放下陳茂生發回的信件,感覺一陣腦殼疼。
自起事到現在,農村工作還是第一次遇挫。趙瀚甚至同意不分那些山民的田,讓他們可保留一百畝地,但人家還是不願歸附,只想世世代代在山裏做「野民」。
趙瀚試圖分析主要矛盾,然後發現很可笑。
主要矛盾就是,那些進山墾荒的客家人,由於遷來江西只有幾十年,他們雖然生活非常艱苦,但相對來說比較安定。而且還可以繼續墾荒,暫時沒有人地矛盾,也沒有階級壓迫。趙瀚對他們的統治,才是最大的壓迫,才是最大的矛盾,他們不願給趙瀚交稅!
偏偏南贛到處是山,到處都有山民。
即便宣教官學會了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