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歌 第三十四章 山貨販子(二)
更新:10-11 20:30 作者:淮上文歌 分類:都市小說
測試廣告1 ( ) 天剛蒙蒙亮,縣城裏的農貿自由市場已經人頭攢動了。伏魔府 m.fumofu.com
一條長長的三里街,售賣各色農產品的地攤從街頭一直擺到了街尾。
肉攤、早點鋪子,買豆腐的、買地瓜的、賣生薑賣紅豆的,還有提溜着河魚的漁夫、賣野味的獵人、尋活做的木匠、玩猴的藝人等等。
沒有界限沒有分類,三百六十行各色鮮活的人們,好像一夜之間全從地下冒出來了,不約而同的匯聚到這條古街上。
據說去年冬天,這個街面最早出現的攤位是個買豆腐的,很快又來了一個炸油條的早點攤子。
兩位師傅都抱着試試看的心情,把攤位扎在不起眼的街邊,生怕「割資本主義尾巴」的街道幹部過來,把他們的攤子掀掉了。
半個月下來平安無事,這個信息也一傳十十傳百,從城裏傳到了鄉村。
沒有任何的組織和宣傳,四里八鄉的人們賣點農副產品尋些零花錢,都會直奔三里街而來。
飽受短缺經濟之苦和國營菜店冷落的市民們,每天上街買菜也有了逛三里街的習慣。
這條舊時代通向淠河岸邊的水路碼頭,也如原子裂變一般,從半天不見個人影到萬人鼎沸的農貿市場,只用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
那個時候的鄉下人還沒有外出打工的概念,農閒時節的最大消遣就是趕大集逛縣城。
每個秋冬季節的清晨,通往縣城的各個縣道、鄉道上,全是熙來攘往趕集的人流。
當然逛縣城是需要本錢的,三里街也就成了人們的落腳地。
去那邊賣掉帶進城的農副產品,手中有了鈔票,逛街也就能嗨起來了。
結伴去看場電影,理個時新的髮型,去澡堂里泡個澡,給家裏的老人孩子們買點城裏人的零食。
鄉下來的讀書娃會啃着一塊大餅,在街邊的小人書攤前徜徉半天。
當然這都是83年、84年之後的事了,在1980年的那個初夏,王世川夫婦第一次來縣城練攤的時候,物質文化生活還沒有豐富到這個程度。
有了自行車這個交通工具,夫妻二人進城的速度比徒步的人們快多了。
他倆來到三里街時剛剛拂曉,街面上冷冷清清的,四下里全是報曉的雞鳴聲。
有人可能要問,三百來斤的山貨再加兩個大活人,一輛自行車是怎麼馱過來的。
其實很簡單,後座的竹筐馱貨,百十斤重的衛蘭橫坐前面的車大樑上。
平路、下坡騎行,上坡路推車步行,一切就ok了。
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刻苦精神無窮無盡,王世川最多的時候,用這輛自行車一次性馱了五百多斤的山貨。
把自行車當成了獨輪車,一路推着走出了大山。
「來這麼早有啥用啊!一個人都沒有!」
一陣晨風吹過,大汗淋漓的王世川感到深深的冷意,不由埋怨媳婦道。
「來早才能佔到好市口!等天亮街口的攤位就搶不到了!」
街口是城裏各個社區市民進入三里街的必經之地,也是練攤買山貨的黃金寶地,衛蘭在這方面比王世川有經驗。
幾條麻袋鋪在路面上,擺好山茶、蜂蜜、松菇乾貨的樣品,一條半尺寬的杉木板是賣貨招牌,插在竹筐里。
上面的文字是由王元初老先生親手撰寫的,紅石灣內山山珍:野茶、松菇、野蜜、漆油、桐油等等,醒目而又直接。
但凡老陸安州人,都知道紅石灣庫區,也知道那裏的山茶最是正宗。
等兩人把地攤收拾停當剛喘口氣,天已破曉,各路趕集的人們也紛至沓來。
他們攤位的左右兩邊很快有人佔據,左邊是個年輕人,提溜了一竹簍的黃鱔,也是土地到戶前王世川最大的副業。
右手邊是位賣竹籃的中年老農,一根扁擔挑來了百十個大大小小的提籃,還透着園竹的清香。
這位大哥估計午夜之後就上路了,滿頭滿身的露水。
搶到這個好地段後,他坐在街沿上擼起褲腿,長長舒了口氣,向王世川夫婦投來了憨厚的笑意。
大家都是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