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一百五十一章:要在這個時代烙印下自己的名字
更新:09-15 07:49 作者:煌煌華夏 分類:科幻小說
建文三年九月,暮秋。
浩浩蕩蕩的明軍自西南迴轉,出雲南沿四川、貴州兩省陸續回京,整個西南,沐晟仍以西平侯之尊領鎮撫事。
而在安南,新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則留下兩萬軍,制交趾都指揮使司,陳春生領都指揮使。
榜葛辣置孟加拉衛、阿瓦國置南緬衛,周雲帆任了孟加拉衛指揮使,山地軍二營長高肅任南緬衛指揮使。
至於原雲南副總兵、山地軍副指揮使馬大軍則跟隨御駕迴轉南京,與他一道的還有四川都指揮使何福。這兩人將會在建文四年的國慶日,接受朱允炆的授勳!
馬大軍知道,他的這隻眼為他搏到了一個侯!
同行的還有原安南王陳安並十幾名安南王族,這個小屁孩的下半輩子會待在南京,吃一輩子的福食到死,至於其他人可就沒這麼好命了,禮部會安排個打雜的差事讓他們做。
中軍又在成都停了三天,主要是蜀王朱椿搬家花了不少的時間。
朱椿沒有猜錯,西南平定之後,他的這個蜀王藩,保不住的。
削藩的事勢在必行,不是朱允炆不想外分封,外分封的前提條件是這些宗親有多少有能力配得上外分封的?
就說西南的事,就算朱允炆把朱棣封過去又如何?
朱棣再會打仗,兵、糧、軍械從哪裏來?
中樞要供給多少軍?多少年才能支持永樂大帝完成開闢南亞的壯舉?
靡費無數的國力,也不夠朱棣揮霍的,到最後,方式不對,朱棣一死南亞諸國皆反,這片土地又會從大明的懷抱里獨立出去,那這些年的花費不就全浪費了?
真不是朱允炆小覷古人之智慧能力,若是古人真有開闊之眼界思維,距離中原如此之近的朝鮮、安南,一千多年都沒有同化成功。貴州、兩廣的土民,從先秦時就屬中國之土地,到明朝還在作亂,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天天嚷着同化,同化了兩千年,到最後,中原之里里外外沒看到一個被同化而願意主動歸附的民族國家,反倒全是不臣之悖逆,這就是方式錯誤。
華夏最早的同化方式是姬發那種,分封王室到各地,強迫土民書華夏字、說華夏語,一應土著文獻付之一炬,說俚語者皆斬,故八百年之周室,與華夏有大功,為秦王掃六合,混一宇內創造了文明統一的基礎條件。
始皇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在周王室的基礎上再次強化了華夏民族的統一性,加深了民族概念,這才是正兒八經的同化。
自漢以後,罷黜百家。漢朝儒學是非常值得稱讚的儒學講義,但在同化這一塊,也是屬於理想化的那一種。
即空泛的口頭同化。
漢武帝北伐匈奴,南匈奴內附大明,多好的同化機會,結果兩百年都沒教出一個乖寶寶,全是殺人不眨眼的狼!
大漢一倒,這群匈奴狼崽子吃着咱們的糧、殺着咱們的人、燒着咱們的書,同化的成績呢?
所以大明的文官們其實也知道同化沒用,但他們又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所以才動不動就死鴨子嘴硬說只要同化好就怎麼怎麼樣,你一問他具體方法,就拿廣派教諭、多送書籍這種廢話來說事。
以史為鑑,擁有更先進發達的近代史操作作為參考,這才是一個穿越者的優勢所在。
論同化最佳的方式,要麼學姬發,但那樣過於殘忍血腥,容易引出河蟹猛獸的反撲。
要麼就只有學約翰牛那種方式,朱允炆又在東印度公司的基礎上做了優化,應對十五世紀的統治來說,已經足夠了。
一個中央本土體量如此之小的約翰牛,都能搞出一個日不落帝國,統治疆域遠超本土幾百倍各殖民地數百年之久,讓英語成為全世界通用語言,而體量遠朝約翰牛幾十倍的大明,只要操作得當,等將來生產力達到,航海技術發達起來,足夠無限制統治下去了。
即使無法無限期統治,全球漢化的程度總要比英文化更深刻吧?
想想將來每逢大年初一,一大群白皮膚五顏六色毛髮的高鼻樑,穿着明儒衫載歌載舞,又或者一大群小孩膘着腮幫子,急的滿臉通紅,從一句「小明,你要這個禮物還是那個禮物?這個,那個吧。」的錄音中來判斷小明到底想要哪個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