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太孫無敵 第532章河西!河西!
更新:10-09 17:38 作者:朕聞上古 分類:軍事小說
測試廣告1在甘肅西北部,有一片天生肥沃的膏腴之地,水量充沛的帶狀區域,是溝通中亞與中原的重要紐帶,這就是河西走廊。大筆趣 www.dabiqu.com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抵玉門關,南依祁連山,北靠合黎山,全長約一千公里,寬度從幾公里至二百公里不等。整體形狀如帶,又位於黃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俯瞰河西走廊,北面是阿拉善高原,戈壁遍佈,人跡罕至,南面是青藏高原,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河西走廊處於兩者之間,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溝通了中原和亞洲腹地,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經此產生了交集,在中原的歷代統治者眼中,身處河西走廊的遊牧民族,就是一群茹毛飲血的蠻夷,與華夏這個禮儀之邦格格不入。
而遊牧民族則是覬覦中原的富庶繁華,兩種文明截然不同的差異,很快便成為了衝突的導火索,雙方於河西走廊常年征戰,廝殺不休。
西漢建元元年,張騫受命出使西域,欲聯合大月氏共同打擊匈奴,張騫此次持節出使,第一次帶動西域各民族與中原有了密切的交流和溝通,這條通道就是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而張騫本人也因此名垂千古。
此後漢武帝增設河西四郡,西漢自此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這塊戰略要地,自此河西走廊成為中原王朝聯通世界的血管。
漢朝佔據河西走廊,能夠將北方少數民族一分為二,使西羌生活在苦寒之地,孤立無援,而河西走廊猶如楔子,牢牢釘入西域腹地,直達吐魯番和哈密,成為中原王朝伸向西域的一條有力臂膀,得以粉碎遊牧民族覬覦中原的陰謀。
而依靠這根有力的強大血管,中原王朝也得以溝通中亞乃至西域各國,外通地中海、中東,內至蘇州、杭州,商賈雲集,盛極一時。
西域商人為中原之地帶來了汗血寶馬、葡萄、核桃、石榴、無花果、大蒜、蔥、黃瓜、香料、藥材、樂器和金銀器等各種商品,而中原則輸出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四大發明,雙方都可謂是賺了個盆滿缽滿。
自張騫「鑿通西域」以來,西域就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到了唐朝時期,更是在西域廣袤的土地上先後建立了四個都護府行使主權。
但是,隨着唐朝滅亡和五代十國時期的紛爭,到了宋代,中原王朝已經失去了對西域的有效管轄,西域屬於回鶻及吐蕃,元代時西域則屬於察合台汗國統治。
直到大明立國之後,華夏民族才又有了經略西域的機會。
能否控制河西走廊,是一個中原政權強盛與否的重要標誌之一,奈何自晚唐以來,河西走廊的淪陷於異族鐵蹄之下,致使草原勢力能夠自由出入中原,留下了無數血與淚的教訓。
大明立國之後,第二次北伐之時,號稱帝國名將的宋國公馮勝明明已經攻下了河西四郡,卻在得知徐達中路大軍全線潰敗後,擔憂孤軍深入獨木難支,竟焚城撤退,將這已經到手的咽喉之地拱手還給了遊牧民族。
馮勝之流,名將之名,其實難副!
此次征西大將軍傅友德率十萬大軍經略西域,便是重新奪回這塊咽喉之地,將其牢牢掌控在大明手中。
與艱苦鏖戰的征南大軍不同,征西大軍先率師至蘭州,經此進入甘肅,佔領了西涼,即是今甘肅武威,再行至永昌,這才殲滅了一支盤踞此地的遊牧民族,像模像樣地打了一場小仗。
而後經肅州「掃林山」,再次殲滅了另一支蒙古鐵騎,讓十萬兒郎們活動了一下筋骨。
至此,征西大軍沿河西走廊,一直向西進攻,數月之內清掃了盤踞在甘肅境內的外族蠻夷,幾乎沒有太大的傷亡。
若再繼續往西,便是甘肅行省的最西境,也即察合台後王所佔的瓜州、沙州與哈密三地,而這才是征西大軍此次出征的根本目的。
哈密之地,是西域通向中原內地的要道,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有着「西域襟喉,中華拱衛」之美譽。
「保哈密所以保甘肅也,保甘肅所以保陝西也!」
回想起出征之前,太孫殿下對自己說出的這句話,征西大將軍傅友德久久不能平靜,再次被那個小王八蛋的軍事眼光所震撼。
馮勝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