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 第667、668節 石心終不改
等到張三丰坐下,李洛說道:「一別數年,張真人還是風采如昔啊。」
張三丰用道禮稽首:「貧道游離四方,頗經風霜,如何比的陛下華年英銳。陛下年未而立,便一統南國,太平將現,盛世微明,此乃天意,豈人力哉。」
一上來便送上高帽子。
他此時見到李洛,感嘆對方氣度已然於數年前大為不同,當真是高山仰止,深如淵海,帝王風采昭昭如日月,不怒自威,令人不敢逼視。
這就是天子位居九重,口含天憲的威儀。
李洛命人去請皇后,對張三丰說道:「聽說真人早不在大都,不知去了何方仙山寶地清修?」
張三丰口綻一句道偈:「不在洞福地,乃是煙火中。陛下,所謂大道,人間無處不在,何必遠求哉?貧道,只在武當山也。」
李洛笑道:「朕看真人的道心,果然更加精益了。嗯,真人認為道不遠求,難道道就在身邊麼?」
「貧道慚愧。」張三丰道,「貧道原本以為,道乃內修,見微知著於己身。可自從看了《大道論》,方知悟錯了方向。道不在修身修心,而在知也,知道知道,便是修道!」
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知而後道也。你要先知道緣由真意,才能成道。
比如,要知水火雷電的真意,才能掌握水火雷電的道。
探索「知」的過程,就是修道的過程,也是無限接近天道,尊奉老君的過程,這就是《大道論》提倡的。
傳統道家講究的是修持,就算研究煉丹,本意還是為了服下仙丹修持,重修不重知,這就違背了華夏大道的本意。
道家的產生其實遠超東漢,根本就是華夏上古宗教。道家的產生緣由,其實就是華夏先民的求知慾。他們不知道雷電雨雪,四季變化的真實原因,只能籠統的歸於天道和鬼神。
道,就是道理,法則。這才是道的最初意思?而不是什麼修煉。
「《大道論》,才是真正悟了《道德真經》的詮釋之言?貧道受教了。」張三丰由衷感謝的說道。
他是真的慶幸讀到《大道論》。
能不慶幸麼?《大道論》可是來自後世的哲學真理?是李洛講述給鄭思肖,鄭思肖結合道家思想之後整理出來的。
《大道論》作為哲學著作?領先當今世界數百年。天分越高的人,就越能接受《大道論》。
李洛肅然道:「張真人?道法自然?這自然便是天道之表。求道?就是由天道之表,及於天道之里,這難道不正是莊子認為的至人麼?」
「自然萬物,為何夏天會熱?冬天會冷?為何樹木人畜能繁衍,為何月亮會陰晴圓缺?莊子說,大象希形,大音希聲?天地之間,還有哪些是我們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的大道至理。「」佛家也說,一葉一世界。這滴水之中,沙塵之內,又有哪些是我們看不見的道理?這就是道啊。這不就老子《道德經》要說的本意麼?」
「張真人精通煉丹之術,熟知藥石之性。然則成丹之道有何真意?木炭燃燒,為何可生『毒氣』?鐵為何會長鏽?」
張三丰再次稽首道:「善哉,陛下天縱奇才,道心天成,聖燭獨照,以微言見大道,提綱挈領,真乃平地驚雷,發人深省也!」
「古來聖君,於道家真意,未有如陛下者。陛下以道化天下,啟迪民智,凝聚華夏人心,真乃道祖皇帝也!」
道祖皇帝!
對於道家來說,這真的是很高的讚譽了。
但李洛今日寥寥數語,卻猶如撥雲見日,讓本就智慧的張三丰大受啟發,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這個稱呼,李洛也不是當不起。
崔秀寧剛剛進來,就聽張三丰說李洛是「道祖皇帝」,忍不住有些好笑。
「張真人別來無恙?」崔秀寧笑道。
張三丰趕緊向崔秀寧行禮,「貧道見過皇后陛下。數年不見,皇后陛下已然母儀天下,可喜可賀,真乃大唐子民之福也。」心道,崔氏做了皇后,當真猶如鳳翔九天,凝輝麗日,明月懸空也。
皇后雖然也能用陛下尊稱,但並不常見,宋代只有少數德望高的皇后太后稱為陛下。一般外臣多用「大人」和「聖人」,近臣多用「娘娘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