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熹傳 第一百六十章 楊震其人
更新:08-14 00:50 作者:歲月海萌 分類:女生小說
楊震的名字,或許已為人陌生,陌生到某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的招生考試上,有考生竟把他的名字混淆成科學家楊振寧。但是兩千年風雲變幻里,魏徵繪製他的畫像自省,包拯三次赴他的故居拜祭,文天祥以他的名言怒斥漢奸,海瑞在獄中讀他的傳記讀到淚如雨下。活着的他是「真正的劍客」,不屈不撓的錚臣。身後的他是一塊碑,賢者激奮,奸者顫慄的豐碑。
第一百六十章 楊震其人
楊震生於東漢永平三年,他的家族「弘農楊氏」,在漢朝來頭頗大:八世祖楊喜是西漢開國功臣,被劉邦封為「赤泉候」,高祖楊敞官至丞相,因擁立漢宣帝有功,被封爵「安平候」。但是到了楊震這一代就「苦命」了。
楊家從西漢末期開始破落,楊震祖父楊譚和父親楊寶,皆是不曾為官的教書先生。楊震後來在自傳中說自己祖父兩代「甘守貧寒」,可見日子艱辛。而到楊震童年時,又更雪上加霜,楊震父親楊寶撇下孤兒寡母三口,楊震和弟弟,英年早逝了。
苦孩子早當家,楊震也不例外,小小年紀挑起家庭生活重擔。種地打糧挑水劈柴,奉養母親,照料弟弟,還開了幾畝荒地種草藥,以換錢貼補家用。里里外外拼命勞動。
但是他的食量也很大,據說學蒸饅頭的時候,一邊看火一邊吃,還沒蒸熟一籠饅頭就吃光了。可看到母親和弟弟因此挨餓,才十分懊悔,當場竟用手摳嗓子眼,吐的連苦膽水都出來,從此再不偷吃。這則故事在地民間傳說,都誇他懂事。但是少年時的楊震含辛茹苦,菜口糧食也先想着母親和弟弟,自己經常落得飢腸轆轆,卻是實情。
但是這樣的家庭條件,是沒有機會讀書的。可楊震卻有一個好條件,就是他的父親楊寶是一方名儒,在世時對楊震的功課抓的十分緊。所以後來雖遭遇父喪,但是母親粗通文墨而且深明大義,不但接過了小楊震的教育任務,更時常以祖先的豐功偉績訓導他,要他時刻牢記光耀門庭,因此楊震也「少有大志」。
楊震本人的天賦也好的很,讀書過目不忘且司性極高,時常能舉一反三。學習的也十分刻苦。
他家村子後面是山,翻過山道有個山谷叫「翎峪」,是楊震每天讀書的地方。縱然是勞作辛苦,學業卻從未間斷,敏而好學,是他幾年如一日,翻山越嶺踩出來的。
這段艱辛的童年,對楊震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家窮,就要艱苦奮鬥,身為長子,更要承擔責任。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也要咬牙挺過去。挨過餓,也就知道別人挨餓的滋味。草民百姓的冷暖辛酸,小小年紀就已嘗盡。可以想像,他後來在官場上心憂黎民,堅韌頑強,敢於擔當,皆是來自於此。更重要的是,無論生活發生怎樣的變故,父母始終要求他要「有大志」。所以,在他以後的日子裏,無論人生遭受怎樣的打擊,他始終沒有拋棄一樣東西———理想。
可是理想不能當飯吃,母親只是粗通文墨,兒子雖聰明好學,可沒有名師指點還是不夠,要請老師,家裏沒錢,成才也就困難。雖說「有大志」,前路卻照樣迷茫。母與子就在這苦日子裏熬着,明天在哪裏,不知道。
熬到楊震十五歲那年,有一個人主動找上門來了,太常恆郁。
太常,是主管宗廟祭禮和朝廷禮儀的官職。但是恆郁還有另一個重要身份,他是帝師,也是當時的儒學宗師,一生桃李滿天下,他既教過漢明帝也教過劉肇。是兩代帝師,可謂亞聖人。
恆郁找上門,卻也並非心血來潮,他是楊震父親楊寶的生前摯友,這次是來順道探望一下,然後就見到了楊震。恆郁的眼光自然不差,一番交談後大為讚嘆,當場決定收楊震為徒,命楊震隨自己去洛陽求學。
這樣的好事,楊家人自是喜出望外,母親命楊震立刻收拾行裝。兒行千里母擔憂,臨行之時必然依依不捨,千叮嚀萬囑咐。但楊震的母親卻很平靜,只是說了一句話,作為對兒子所有的期望。
「若負汝父之清名,則永不相認也。」
楊震含淚叩別母親,這句話,一字一句,銘記於心。
楊震就這樣跟隨着恆郁,到京城洛陽做了一名學生,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作為恆郁的門下弟子,他悟性極強,學習刻苦,很快就成了一名優秀的學生。恆郁不但教授他儒家學問,更教導他要博採眾家之長。楊震都一一謹記於心,各類儒家典籍不但通讀,更爛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