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 第一五一二章 混戰開啟
第一五一二章 混戰開啟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八日。
遠東軍百萬大軍,分成左中右三路,由奧爾斯克、彼得羅巴普洛夫斯克和鄂木斯克南下,其浩浩蕩蕩、遮天蔽日的軍隊,以三個機械化軍為先導,以每晝夜近百公里的速度前進。
這個時候的哈薩克斯坦,真的算得上是地廣人稀。由於在蘇聯內戰期間損失了大量人口,再加上蘇維埃建立後出現的長達數年的大旱災,以及進入二十年代末期的農業集體化政策,整個哈薩克地區出現連續二十多年的饑荒,人口已經由十月革命前的六百萬銳減到現在的一百七十六萬,整個中亞地區的人口數量,也並非是柳申科夫所說的一千一百萬,一九三七年底這個數字僅為五百八十二萬,還沒有敘府一個市的人多,其餘的人口,在這二十多年中,全部「漂沒」了。
(註:到四一年蘇德開戰前夕,由於大量從烏克蘭、俄羅斯等地遷移民眾進入,哈薩克斯坦人口恢復到四百二十八萬。)
正是由於國土龐大,人口稀少,往往數百里範圍內都沒有一個村落,人們大多聚集在擁有資源和耕地的城市。
至於有人問這千里大草原,總該有人放牧吧,很遺憾,沒有,真的沒有。
二十年代末期的集體化運動,哪怕牧民家裏只有一隻羊也會被視為富農,全副武裝的特派員就會在軍警的陪同下,闖進家中,拿走所有東西,首先是牲畜,然後是鈔票、衣物、食品甚至碗碟,許多地區包括婦女兒童,全都被送進集中營,接受為期八天的思想改造。
正是因為這樣冷血殘酷的政策,數以百萬計的牲畜在變成集體財產前被農牧民屠宰掉,還有幾百萬頭牲畜無人照料而死,據統計,一九三二年二月,87%的集體農牧戶和61.8%的個體農牧戶沒有一頭牲畜,集體化前夕,哈薩克斯坦共有各類牲畜四千零五十萬頭,到了三三年一月一日,就只有兩百餘萬頭了。這兩百餘萬頭只能屬於集體所有的牲畜,分散在二百七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連續一個月看不見一匹馬、一頭牛、一頭羊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十八日日落前,位於哈薩克西北部、北部與遠東接壤一百公里範圍內的城市,盡為遠東軍佔領。
這些城市的百姓對遠東軍的進駐表現得很冷漠,既不憤怒地表示反對,也不聚集起來拿起紅旗標語歡迎,就像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一樣,依舊從事着自己的工作,這對急欲消除側翼威脅的遠東紅軍來說,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待遇。
遺憾的是,第一天的進軍中,並未找到紅軍的主力,相對於中亞地區龐大的國土,隱藏在暗處的對手,更加讓人感到可怕。
夜幕降臨,蒙古西部的科布多城,街頭的路燈紛紛亮起,居民家裏的電燈,也陸續綻放光明,在這平均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蒙古高原地帶,宛若一道星河墜落凡間,讓數以千計的蒙古人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新政府的好處。
科布多城位於哈拉泊湖畔,是蒙古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早在雍正年間便已築城,鼎盛時管轄天山南北,擁有對今天哈薩克斯坦大部地區、唐努烏梁海及***、蒙古等大片土地的管轄權。到了一九三八年的今天,雖然科布多城日趨沒落,但已經有比較平整的水泥路面直達烏里雅蘇台,四通八達的馬路,西通塔爾巴哈台(今塔城)、伊犁,南通迪化、巴里坤,北鄰唐努烏梁海,西北與哈薩克斯坦接壤。
在工程兵部隊全力施工及空軍運輸部隊的幫助下,三月上旬科布多城第一座火電廠併網發電,結束了科布多城多年來使用煤油燈和馬燈照明的歷史。
科布多城北面四公里的西方面軍大營,佔地近五平方公里,經過二十餘萬安家軍官兵的不懈努力,哪怕是在酷寒的一月份,官兵們也通過用沸水化去冰凍,攪拌水泥構築地基和磚牆,到現在整個營區全部修築起了排列整齊的片片營房,建設速度之快、規模之宏大,讓遠近的蒙古同胞嘆為觀止。
深夜十點半,大營中間一棟房子周圍,戒備森嚴。
蒙古軍區西方面軍司令員胡繼秧中將、副司令安明祈中將、政治部主任劉全少將,由總參謀部作戰處調任蒙古軍區擔任西方面軍參謀長的劉宇上校、情報處長楊嗣宸中校,以及方面軍司令部一干參謀,正聚在一起,研討戰局。
此番整軍,蒙古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