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521章 西北缺糧
更新:09-20 21:29 作者:飛天纜車 分類:軍事小說
第521章 西北缺糧
鹽政的革新,掀開了其光鮮的外衣,露出裏面那腐爛的真實。
兩淮鹽運使魏康直接上書,道:「兩淮鹽場數十座,連綿數百里,名冊之上的鹽戶約莫三萬餘人,而實質上,卻有近十萬之數。」
除去繁衍逃脫的,其餘的儘是難民,或者貧民。
大量的課使,借着權力,私自役使他們煮鹽,然後將其賣給私鹽商,不僅價格低,質量還好,從而弄得大量的財富。
如此一來,官方鹽場的官鹽不足,而私鹽遍地,從而導致賦稅不斷的流失。
而對於淮鹽,除了票鹽法外,還有配套的鹽丁法、鹽田法。
鹽田自不必提,把熬煮海鹽變成曬鹽,不僅節省了大量的燃料,而且還人為建造門檻。
只有靠海,有鍋有燃料,隨時隨地都可以煮鹽。
而鹽田則不同,需要優質的沙灘,大量的錢財人力來修建鹽場,形成規模效應。
如此一來,自然成本比較高,但卻一本萬利,龐大的支出自然就能剔除大部分,再加上規模化的製鹽,必然降低鹽價,私鹽難活。
鹽田法施行後,再也不是煮鹽那種人多力量大了,而是一定的數量。
此時的話,就招攬一些鹽戶為鹽丁,按時上班製鹽,從而按月領取月俸,徹底封鎖製鹽漏洞。
「僅此革新,通州府新增民戶五千,口兩萬餘;揚州府新增兩千戶,口萬五之數,而海州府(從淮安分出,後世連雲港)、淮安府,總添七千戶,五萬餘人。」
閻崇信如數家珍一般說道,臉上的喜色怎麼也掩蓋不住:「戶部估計,這些人將會開墾二十萬畝的荒地、鹽鹼地,為蘇北增添更多的賦稅。」
「鹽戶一無所有,對於農耕也不擅長,地方上不僅要派人教習,還得免稅五年。」
皇帝於心不忍,直接開始施恩:「至於那些鹽鹼地,無論是鹽戶還是普通百姓,只要開墾,朝廷免稅十年。」
「陛下聖明!」幾個內閣成員立馬拱手讚嘆,這的確是個大手筆。
蘇北、皖北一帶,在南宋、金人對峙時,黃河奪淮入海,淮河因此長期不再有入海口,只能改道在三江營匯入長江。
如此一來,黃河的漫灌,導致河水大量堆積無法排乾,長期日曬雨淋之下,形成了數百萬畝的鹽鹼地。
由此,整個黃淮平原陷入到了長久的農業衰退期,近千年沒有恢復。
所以歷史上江南省變成安徽、江蘇,其實就是肥瘦搭配結合,富裕的皖南搭皖北,蘇南搭蘇北。
鹽鹼地的恢復,在沒有化肥的情況下,必須以十年計的時間慢慢來。
不過士紳的有利一面也展露出來,小門小戶,人丁單薄的自耕農,既然沒有時間和錢財來養地,只有財大氣粗的士紳們可以。
「陛下,鹽田法雖好,但卻只能在南方施行,山東鹽場、長蘆鹽場怕只能如舊。」
趙舒直接潑冷水道。
他說的是實情,山東、長蘆二地,乃是圍着渤海進行熬煮,北方的天氣極差,也只能讓鹽戶煎煮,鹽田必定難行。
如此一來,鹽田法不行,人力稀缺,緊隨其後的鹽丁法也定然不行。
甚至,他還有些話沒說出來,鹽田對於天氣和地形較為苛刻,就算是南方也不能全部施行。
「鹽田法雖不行,鹽丁法卻可行之。」
皇帝仍舊強調道:「以僱傭來替代賦稅制,遠比收鹽來得乾脆利索,不給那些人留下丁點的漏洞。」
來個形象的比喻,之前的鹽戶相當於佃戶,煮出來的鹽大部分交給朝廷,剩餘的部分也只能以極低的價格被朝廷收購。
而鹽丁法後,鹽戶卻只是地主的長工,包吃包住,相較而言輕鬆許多。
內閣討論一番後,仍覺得不行,僱傭成本太高了。
即使鹽丁只要三四萬人,每月五銀毫來算,一年也要近二十萬塊銀圓,而鹽稅才多少?兩百來萬啊!
還是之前的無本買賣來的舒服,雖然是犧牲鹽戶的利益。
不過皇帝卻下定了決心,直言道:「鹽丁制一出,配合鹽田、票鹽,每年鹽稅豈止兩百萬?最起碼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