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六十二章鹽商(求月票兄弟們)_頁2
更新:09-20 21:33 作者:飛天纜車 分類:軍事小說
也是因為大量的鹽引被商人賺取,所以明初的鹽稅並不高,這部分的利潤間接貢獻給了邊軍。
畢竟邊軍的糧食,衣物,藥材等等多由鹽商轉運,再加上軍屯保障,朝廷得以不廢一個銅子,就養活數十萬邊軍。
不過隨着權貴高官紛紛倒賣鹽引,導致開中法敗壞,納銀法成為主流。
也是如此,綱鹽法施行,將商人所領鹽引編成綱冊,分為十綱,每年以一綱行積引,九綱行新引。
具體特點就是:鹽商世襲,官產民銷。
朝廷想得好,穩定的鹽商財力充裕,足以兜售官鹽。
但鹽商們一邊賣官鹽,一邊又是最大的私鹽販子,可以說賺兩邊錢。
而這時,邊軍補給不足,軍屯又敗壞,朝廷又發餉不及時,以至於邊軍潰逃,成了明末義軍重要組成部分。
後來,他參考清朝,施行票鹽法,不拘與商人大小,只要給錢就賣鹽引,讓其自行售賣。
這樣一來,運、銷都不歸朝廷管,甚至打擊私鹽也不用了,不知道省去了多少的麻煩,但卻得罪了大鹽商。
所以,鹽政是國之大計,不得不察。
聽完了匯報,皇帝就轉身去了附近的鹽場,真切實地的去看看那些灶民。
在紹武初年廢黜賤籍後,對於灶戶就不再採取世襲制,而是進行招募制。
再加上大範圍的曬鹽法普及,使得鹽民數量驟減。
也是如此,對待這些灶民,不能再採用以往的那種無本的征鹽法,而是行餉錢法。
每月按時發錢,不允許灶民私藏,或者倒賣,從源頭掐斷私鹽。
行走在鹽田邊,感受着海風的洗禮,朱誼汐忽然問道:
「鹽商如何了?」
司徒鶴一愣,忙道:
「按府、縣劃分,縣為小鹽商,不得超過二人,府為大鹽商,不得超過三人,鹽商們每年花錢買鹽引,再運往各地,不再行壟斷買賣,官鹽價格大降,故而相較於前朝,如今鹽商倒是無曾經的那般桀驁。」
「是嗎?」
朱誼汐卻滿心不信。
自古以來就沒有完美的制度。
他從來就不相信商人的秉性。
利益,龐大的利益,足以讓規矩都化為烏有。
揚州城內,劉府。
在前明時期,鹽商分為買鹽的『場商』和運鹽的『運商』,既買鹽,又運鹽的才叫總商。
明末時,揚州共有十二家總商,是揚州鹽商的領袖,而劉家,就在其一。
隨着票鹽法的施行,劉府雖然沒落了一陣子,但又再次騰飛,成為揚州首屈一指的鹽商。
劉三爺名舍,自子讓,由於在家排名老三,所以又稱作劉三爺。
其蓋的園子叫『雁園』,來歷已不可考,論起園子中景致之美,也是在揚州數一數二的。
這時,幾個身披綢衣的大漢將手本遞進去好一會兒的時間,園子中門大開,一個穿着簇新的穿綢長衫的老人,紅光滿面,精神抖擻地迎了出來:
「失敬,失敬,哪一位是趙先生?」
「在下就是!」
男人拱手道:「在下有要事在身,不便多聊,這封信是我家老爺親書……」
言罷,就腳步匆匆離去。
看了書信後,劉老三吃了一驚,然後面不改色道:「去請其他的幾位鹽會理事過來……」
「是!」僕人們分散而去。
夜裏,雁園大開,燈火通明。
十幾人坐在長桌,一個個身穿綾羅綢緞,面上帶笑。
這時,一道江南特產的鰣魚就上來了。
「這鰣魚大約在四月間上市,每一年的第一尾鰣魚上市的時候,既不是撒網捆來,也不是釣得,而是很匪夷所思的辦法得來:
由練習龍舟競渡的健兒,在金山寺前的江面上,駕着小船,沖入丈許高的浪頭中,直接用手捉到的!然後將這尾鰣魚用名為『草上飛』的快船一路送至江寧,前明的時候是送給鎮守太監。」
「搏風擊浪,就算是軍中的夜不收,也沒這本事,在水師中起碼能搏個隊正。」
「誰說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