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境求生崇禎帝 第734章 人家官府是真心實意為山里人找出產啊!
更新:01-17 12:21 作者:小波不停 分類:軍事小說
中原的地主們打算去新遼地區賣地,最近已然成了風氣,徐家的兒子們也是乘着風潮才動的念頭。筆神閣 bishenge.com
朝廷新政讓中原一帶的地主們思維有了變化。他們正在向土地資本家的方向改變着。地主和土地資本家最大的的區分就在於對財富的態度,資本家對財富的增長,有着幾乎病態的追求。地主們會將掙的錢埋在地窖里,而資本家絕對不會將錢閒置,讓錢流動起來,讓財富持續創造價值,才是極致追逐利益的資本家的本質。
如何創造財富,傳統的地主和資本家的邏輯是不同的。在傳統地主眼裏,以土地為主的生產資料最好是永世不少,且越聚越多,至於如何生產,那不是自己考慮的事,自己就是生產資料的出租者,憑着出租生產資料,他們能將生產風險最大限度的轉移出去。而資本家即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也是整個生產緩解的最大參與者和組織者,他們沒有條件完全置身事外。
出現這樣的變革,最核心的動因是社會中要充滿機遇,社會要有充分的流動性,新的變化要實時的出現。在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和時代價值物會越來越固化和集中,所謂的資本活躍,無從談起。人們只能在現有的生產資料中艱難的維生,可不就成了生產資料出租者予取予奪的天堂?
一定要讓社會價值多元,讓生產資料的擁有者多元,讓整個人社會的財富多元,一切都集中到土地上的時候,想要讓社會有活力,將難如登天。
中原南陽府,現在這裏的百姓的價值理念,就發生了什麼重大轉變。雖然他們依然將土地視為最重要的財富。但以前在百姓心中,平川和水地,才是最好的傳家之地。一個家庭,若是沒有水地,哪怕他家有再多山地都是無基之家。對於山多川少的南陽地區來說,平川水地很是寶貴。
然而現在不同了,誰家若是有幾十畝山地,種上了杜仲樹,或者是地里有桐樹、漆樹,哪絕對是比水川地更令人羨慕的存在。種水川地,每年都得播種和耕作,而長樹的山地,只要熬到收穫的年成,操的心會少很多,不用像種糧那樣辛苦。簡直就像是家裏有了聚寶盆一樣,在莊戶人家看來,與躺在家中數錢沒啥區別。
七八口人的家庭要是經管二三十畝水田,一年下來絕對累的不輕。但要是經管二三十畝山林,就如沒出力一樣。山區還有一個好處,人稀地多,且以前山林地的擁有者比較少,官府有條件進行重新分配。如此一來,在山裏的百姓就粘了大光。家中但凡能被分上幾十畝山林,每年收入過十兩銀元是不成問題的。要是再種上幾畝糧,養上點豬羊雞,哪小日子過的別說有多少美了。
康應元家就世代生活在南陽的山裏,前些年,因為戰亂山里雖然受了影響,不過好歹全家老少大部分還是活了下來。朝廷光復後,山區也隨之恢復了正常秩序。康應元本以為,接下來的生活會和以前沒啥大的區別。最多也就是山裏的匪亂會少一些而已,除此之外還能有啥變化?山里人,沒啥大指望,人老五輩不都是艱難的求活?
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完全出乎了康應元的想像。匪亂在光復後的一兩年時間裏,就被徹底清剿乾淨。官府在剿匪上下的功夫,真是前所未有。進山的剿匪部隊,一個山坳一個山坳轉,無論是多偏僻多險峻的山寨和匪巢都不放過。這還不算,最重要的是在一段時間裏,官府將進山剿匪作為常態化的工作來對待。
從前在山裏,一年半載見不到官府的人都是常態,除非是要徵稅。匪亂自然是除不盡的。而自從光復後,山里除了能經常見到官兵外,衙門裏的吏人也時常能碰見。關鍵是這些吏人,並不是為了徵稅,而是來做什麼統計的活計。他們最多也就是在山戶人家吃只雞而已。有的吏人還講究着不行,走的時候會放幾張票子。
好幾批吏人做完統計後,就有人挨家挨戶的通知,說是要給大家分地。
分地?咱山里哪來的地可分?鬧到最後,康應元才知道,就是將一些林地分給大家而已。對於這種行為,山裏的百姓大多數人以為這就是官府變相的勒苛百姓的勾當。山林地種莊稼能有什麼產出?你分給大家,不遲早要收稅嗎?
官府確實說是要收稅,分到地的山戶,四年以後會按實際出產,收一成的稅。要是當年就收稅,康應元等山戶人家,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但一聽說四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