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境求生崇禎帝 第124章 先款後貨 晉商賣國的根源!
更新:01-13 09:44 作者:小波不停 分類:軍事小說
測試廣告1工匠研製所的人送來了用羊毛織的布,朱由檢叫來劉大昌,讓他看看這布是不是合用。讀書都 m.dushudu.com
「大昌、這是宮中用羊毛織的布,你看一下,提提改進意見。」
劉大昌從小太監手中接過布,認真的打量了一番,並上手仔細的摸了一下,湊到鼻子上聞了聞。
「陛下、這毛布確實要比民間做的柔軟,也沒有異味,就是感覺有些粗疏和厚重。」
「大昌你說的沒錯,確實有些粗疏。主要是織布和紡紗用的是織棉布的機子,若是專門做織羊毛的機械,會比這好很多。至於厚重,這就沒辦法了,羊毛本來就要比棉花重,這種布只能當冬衣來穿了。」
「冬衣?毛布當冬衣、想來要比棉布合用很多。」
「好、既然看過了樣貨,哪朕就給你佈置接下來的工作。首先得大量收羊毛,口內沒有就從口外收。然後就是建個毛布廠,要趕在十月份織一批足夠做兩萬套冬衣的毛布出來。今年冬天、新軍的冬衣就用毛布。」
「陛下、從口外收毛布可能有些麻煩,朝廷關了互市榷場,口外的的東西進不來啊。即使開了榷場,口外的商人們也沒收羊毛的成制,估計一時半會很難收上來多少羊毛。」
劉大昌說的好像有些道理,由於明清兩國的戰爭,大明基本上將所有的榷場都關了,目的是對滿清還有附屬於他們的蒙古部落進行經濟封鎖。
按道理來說,大明作為物資和製造能力強的優勢國,對滿清和蒙古這種落後地區的經濟封鎖效果應該挺好的。當年退到草原的蒙古人就被大明的經濟封鎖整的,現在連鐵鍋都造不出來了。可這法子對滿清是不怎麼靈,經濟封鎖和制裁展開了一二十年,滿清並沒有因此而衰落,反倒是越來越強!
為啥以往行之有效的法子,這次不管用了哪?新生之後的朱由檢也有過反思。首要原因是軍事上節節失利!封鎖這手段只能是軍事手段的備份,沒有強大的軍力,搞經濟封鎖根本就不可能長久。人家買不上你的東西,不會過來搶啊?
同時滿清據有的遼東漢民多,有一定的製造和生產基礎也是原因之一。不像蒙古草原,手工業的基礎太過薄弱,又沒有定居文化,所以工業生產很容易被破壞。
除了這些客觀原因以外,還有主觀原因。大明邊關的各個軍頭,不管是之前的毛文龍、袁崇煥,還是後來的祖大壽、吳三桂!他們都在做走私生意,將大量的物資倒賣給了滿清,從中謀取暴利。軍頭們在賣國,商人們也不遑多讓,著名的賣國賊晉商,靠着和滿清做走私生意,據說賺了數千萬兩銀子。
與滿清做生意利潤有那麼大嗎?朱由檢一直沒理解為何晉商們會成群結隊的干賣國的勾當!做這種生意確實會比平常生意賺錢,可也不能讓人趨之若鶩的冒着極大的風險去做吧?再說滿清除了有些搶劫所獲的銀子以外,也沒拿的出手的可以當大宗貿易品的東西啊!毛皮、人參、東珠,數來數去他們的出產也就這幾樣東西,大明往過去賣的可是鐵器、糧食、布絹、茶葉、瓷器等大宗商品。怎麼算,這條貿易線滿清都沾不了光。
滿清的產品沒有優勢,他們還能讓商人趨之若鶩的上杆子去做買賣,肯定是有什麼特殊的法子!朱由檢也是花了好長時間,才弄明白晉商們不惜冒着殺頭的危險,去做口外生意的核心原因。與滿清做生意,可以用很小的成本賺很大的錢!
不得不說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在經濟政策上,滿清就要比大明積極的多。為了鼓勵商人們到遼東做生意,他給商人的優惠政策是可以先拿貨,運到內地賣了之後賺了錢運着物資到瀋陽再結算。
也就是說只要有運輸能力,商人們是可以零成本的拿着滿清的貨賺錢。春天從滿清手裏進一批貨,拿到口內賣了之後,再進些滿清需要的日用品賣賣給他們。這樣一來,商人們是來回的賺錢還不需要多少本錢。如此好的政策,能不讓商人們上杆子去做才怪。
所謂的賣國晉商,就是後世人們常說的賣辦!他們做的營生是空手套白狼,拿別人的錢給自己賺錢。滿清後來封的八大皇商,很多並不是傳統的晉商老戶,大部分真正起家也就一二十年時間而已。
當賣辦肯定是賺錢,晉商不是唯一賺上這種錢的群體。南邊的鄭芝龍,賺的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