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 第522章:海上之戰
更新:09-21 03:41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其他小說
海面之上,一支懸掛原國旗號的船隊正在破浪前行。
這一支船隊約有五百來艘船隻,其中體形最大的佔了四十四艘,剩下的則是中小型船隻。
大船的長度四十八米和寬度十二米,也就是長與寬一比四的比例。這是原國一再實驗之下,得出最為合理的長寬比例。
事實上,一比四的造船比例在歐羅巴被研究出來之後,一直流行到十八世紀。
眾多的中小型船隻,它們的比例方面則是沒有嚴格的講究,一比五是最大,更多的是一比三左右,以至於在弧度之下看上去有些圓滾滾的模樣。它們也是原國在設計海航用船上,不同時期的產物。
原國的大船,以現代噸位計算,約是一千六百的噸位,船艙內不算壓船底的艙室,甲板之下有兩層,它最多能夠搭載八百人,只不過平時不會極限搭載成員就是了。
其餘的中型船隻從搭載三百人到四百人不等,小型船隻最多搭載九十人。
至於那些用於來往各條船隻或是登陸用的舟,平時它們或是在甲板,也能被懸掛在大船左右兩側,並不會用在海上趕路。
這一支船隊從靠近大河下支流的位置出海,航行了近一個月才靠近「琅琊」的沿海。
他們在航行期間,經過一個有着大量島嶼的海峽,還碰上了陳國的捕魚船隊。
而之所以不稱呼艦隊,唯一原因就是他們還沒有歷經過實戰。
事實上也是那樣,且不管船隻的類型是什麼,裝備到底有多麼精良,哪怕一場再小的戰鬥沒有參加過,好意思說自己是艦隊嗎?
「在『成山』與岸上聯繫,告知我軍正在『琅琊』與敵軍激戰?」范蠡在這一支船隊沒有擔任具體官職,作為顧問的身份跟隨。
智武一臉嚴肅地回應道:「正是。」
那個「成山」就是東萊半島在海邊的一個角,航行過了這裏也就等於從渤海進入黃海了。
范蠡眼睛眯了起來,說道:「如此,隨時遭遇越國水軍。」
關於有越國水軍利用海上向「琅琊」投送援軍的事情,他們由於在海上不能與陸上保持聯繫,暫時還不知道情況。
智武還是一臉的嚴肅,點了點頭說道:「我等此來,心中早有準備,亦盼之一戰。」
如果是跟吳國水軍在海上交戰,老實說智武還會感到發怵。
畢竟,吳國是第一個利用海上航線的國家,好幾次跟齊國水軍在海上交戰取得勝利,擁有着比較豐富的海上作戰經驗。
越國兼併了吳國,獲得了大量的船隻,可能還得到了不少海航的資料,接收了不少吳國的水員,可是並沒有吳國的將校願意為越王勾踐效勞。
越國在內河沒少打水戰,確實也有一批很成熟的水軍。問題是內河與海上完全兩種情況,能在內河打水戰,不等於在海上玩得轉。
范蠡眼睛不由看向了甲板上被固定住的那些床弩。
大船之上有六台床弩,船頭和船尾各有一台可以旋轉一百八十度的床弩,中間四台分別有兩台對付兩側。
恰恰就是因為有六台床弩的關係,大船設計上才只有一個船桅。這些床弩都有基座,為了設計這些基座,可沒少讓公輸氏的眾多匠人薅頭髮,好些人直接就是禿了。
既然有基座的床弩已經投入使用,說明他們的頭髮沒有白掉,試驗中床弩的威力很大,只要能夠命中敵船的水平位置,一發「破城錐」就能擊沉敵船了。
范蠡對越國水軍的戰船,大概能夠猜得出有哪些款式。
越國的水軍學自吳國,其中最大的戰船叫「大翼」,它的長度船長十二丈丈(約27.6米),船寬一丈六尺(約3.68米),能夠搭載士兵九十一人,其中划槳手五十人。
這種「大翼」分為兩層,底層便是划槳的人員,上層根本沒有船帆,不管在內河還是海上,純粹依靠划槳行動。
作為後來者的原國,智瑤雖然不是專業的設計人員,起碼能夠在船隻的一些設計上給予正確建議。
所以,原國水軍的戰船基本都有掛帆的船桅,乃至於連「固定炮台(床弩)」都給安排上了。
並且因為原國戰船有船桅的關係,水手能夠站得更高,視野當然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