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系導演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審美疲勞?
更新:12-23 08:01 作者:天下小黑 分類:都市小說
事實上,當一部作品被無數人解讀,品評的時候。
他們是根本不會在意原創作者原本的想法是什麼。
比如某閱讀理解,讓原創作者去做,大概率不會完全正確,因為你的作品,在這個時候,也只是你的作品,變成了一種工具,一種可供使用的工具。
或者讓大家去評論,或者讓老師去當成教學工具。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有人就扯上了教育。
本身,李易真的沒想過,火柴有什麼隱喻,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可是在解讀之下卻出現了各種讓他都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的內容。
某位教育屆人士這樣解讀:
「火柴也許只是這個故事的引喻,故事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是,如果一個人在她瀕臨絕望之際,連點燃一根火柴的勇氣都沒有,那這個世界是多麼可悲呢?
我們口口聲聲的宣揚着: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現在我可以在這裏說:這只是一句假大空的口號而已!
如果是真的保護,那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寧可自己逃離學校和家庭的保護,也要在冰冷的鐵牆下互相尋找心靈的「慰藉」,到底是家庭的失職還是社會的責任。在我看來,兩條都有。
因為父母長期缺蓆子女的教育和對她們心靈的關注度造成了這類悲劇的發生。」
老實說,李易看了也是雲裏霧裏的,特麼的,這個短片還能延伸出這種寓意來?
只能說,人紅是非多,這種事情,真的逃避不了。
如果這個短片不火的話,那麼自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來「曲解」。
在李易看來,特麼的,這《賣火柴的小女孩》她和未成年人教育有個屁的關係?
然而只要你腦洞足夠大,什麼都可以利用起來。
結果,這還不止。
更離譜的是,還有所謂的心理學專家用更奇葩的方式來解讀這個短片。
「為什麼當小女孩自己點燃火柴之後,心裏能量就發生了轉變呢?
轉化是怎麼發生的?
我想也許是從小女孩不賣火柴,而是自己點燃火柴開始的。
這個象徵是,小女孩不去通過交換得到愛,而是通過自己溫暖自己,為自己點燃生命的火焰開始的,這個過程,很像點燃自己的生命之光。
因為這篇童話是去告訴孩子們,也許咱們會在家庭中,體會到不被愛和被拋棄的感覺,也許我們會討好,去換取愛,但我們也可以不去試圖換取,而是自己溫暖自己,心底的愛就會流動起來。但當一個不去消耗自己向別人換取價值感和溫暖時,這個人內心的棄兒也開始的轉化,也許這就是棄兒的一個轉化方向。」
諸如此類的解讀,李易除了喊666,根本不明白這些到底都是怎麼來的?
......
主旋律電影,近年來已經可以說成為了銀幕上的主流。
是的,讓人很難以想像,曾經讓人看到了「主旋律」三個字,就忍不住反感的主旋律電影,如今竟然成為了大銀幕上的常客。
而且票房都頗為不俗。
當然,口碑這方面就參差不齊了。
從李易的《高山下的花環》開始,再到後來的《戰狼》。
華語影壇,主旋律電影也開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
一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還只是嘗試,很多公司,甚至於一開始,只是想試一試,主旋律電影,是否已經被改觀了。
結果,一些投資不高的主旋律電影,上線之後,卻無心插柳柳成蔭,竟然爆發出不俗的票房潛力。
這頓時就讓很多人眼睛忍不住亮了起來。
資本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他們不會在意電影是什麼題材。
而主旋律電影的好處優勢不止如此。
漸漸地大銀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