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吳霸春秋 第474章 非婦人之仁
更新:09-21 20:00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分類:都市小說
二三子,而今秦軍已經攻下宛縣,必將南下而攻隨城。」
慶忌環視一周,看着在座的將領、國君們,緩聲問道:「依諸位之見,我聯軍,當是戰是和?」
「這……」
此言一出,在座的人都無不面面相覷,低頭沉思起來。
唐君姬成首先起身道:「大王,秦人來勢洶洶,我聯軍尚有一戰之力,雖不懼秦師。」
「然則聯軍入楚作戰半年有餘,早已人困馬乏,將士有思鄉之情,難免心生倦怠之意。若戰之,唯恐不勝。」
「是故,寡君主和!」
薛侯跟着附和道:「大王,唐君所言極是!」
「眼下,楚軍主力已為我聯軍所滅,楚王熊軫及其一眾楚國的公卿大夫也被俘虜,等同亡國。」
「倘若大王提出與秦楚兩國和談,想必秦人也不會拒絕。」
「請大王三思!」
在場的九個國君,除了屬於吳國鐵杆小弟的蔡侯申、徐君嬴章禹、鍾吾君三人之外,都無不出言贊同。
他們是屬於主和派!
蔡侯申旋即沉吟片刻,道:「大王,不論是戰是和,寡君都將聽從大王差遣!」
「正是!」
嬴章禹和鍾吾君也是異口同聲的道:「願聽大王差遣!」
蔡、徐、鍾吾三國與吳國接壤不說,自慶忌繼位以來,淪為附庸國的同時,吳國也為三國帶來許多好處。
因此,三國怎能不對慶忌唯命是從?
這都是與利益掛鈎的!
當然,也不可否認,相對於其他六國而言,蔡、徐、鍾吾三國跟吳國較為親近一些。
諸如伍子胥、伯噽、孟賁、胥門巢、公孫雄等吳國將領,都三緘其口,默不作聲。
對於他們的想法,慶忌可謂是心知肚明的。
戰爭進行到這種地步,其實已經沒必要繼續下去。
伐楚的聯軍十萬人,再加上白公勝的楚軍,前前後後,傷亡率超過三分之一。
在兵力上,聯軍略多於秦軍,但是打防禦戰,堅壁清野沒問題,若是正面一戰,聯軍絕非敵手。
這一次聯軍不但是消滅了楚軍的主力,還俘虜楚王熊軫,楚國已經等同於滅亡。
在戰與和的問題上,慶忌心中同樣是偏向於和談的。
畢竟主動權已經掌握在他的手中。
眼下,秦軍固然來勢洶洶,但是其勞師遠征,後勤補給跟不上,當地的楚人也沒有多餘的糧食接濟秦人。
戰爭再進行下去,對於秦國也是頗為不利的。
畢竟秦軍只是出兵救楚,不是衛國戰爭,沒必要跟聯軍死磕到底。
慶忌也不想跟秦國結怨。
「寡人決意,與楚人和談。若楚王識時務,答應訂立割地稱臣之國書,寡人也當止戈罷戰!」
「大王英明!」
慶忌這般果斷,顯然讓眾人有些意想不到。
不過,見好就收,對於吳國而言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大王,臣有事啟奏!」
就在這時,伍子胥站了起身,朝着慶忌作揖道。
「何事?」
「楚軍降卒有二萬人,甚眾。而今隨地及其附近城邑,並無多少存糧,若要豢養降卒,恐怕軍中的糧草支持不到後方的糧秣輜重運抵,就會被消耗一空!」
一聽這話,在場的人都忍不住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兩軍相持於隨城之時,聯軍糧草告罄,其實城內的楚軍也無多少糧草。
現在有兩萬人的楚軍降卒,如何安置,對於慶忌而言是一個難題。
殺,是不可能殺的。
春秋時代固然禮崩樂壞,是一個大爭之世,但對於周天子所冊封的諸侯國而言。
哪怕是在滅亡其國的時候,都沒有屠城或者坑殺降卒的先例。
因為仁義道德仍舊約束着世人,打仗可以不擇手段,可是對待已經放下武器歸降的人,絕不能大開殺戒。
這個口子一開,慶忌與吳國會因此聲名狼藉,被天下人口誅筆伐且不說。
關鍵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