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家人 第一百四十五章 民以食為天
更新:07-08 01:06 作者:有限無敵 分類:科幻小說
測試廣告1 民以食為天!
這句話不僅在明代,放在後世也是真理,新中國建立後,花費大力氣培養出很多的農業技術人員,為保證老百姓能吃飽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馬桂蘭就是這麼一個經過系統培養的農業技術人員。美國小說網 https://m.gogogous.com/
馬桂蘭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代嬰兒潮出生的人員,他的父母都是農民,在舊社會被餓怕了,所以當馬桂蘭高中畢業後選擇學校時,並沒有讓他學習什麼高大上的專業,而是直接選擇了當地的一所農業中專。對,你沒看錯,就是農業中專!
與本科遍地走、碩士不如狗的後世不同,七十年代的中專可是個黃金學校,因為經過三年的學習後,國家會安排工作。馬桂蘭的父母都是農民,不希望孩子去北京上海念書,而是希望她留在身邊早早參加工作,賺錢可以緩解家裏的情況,畢竟家中弟弟妹妹還有許多。
就這樣馬桂蘭中專畢業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名農業技術員,由於本來就是農村丫頭,所以馬桂蘭對這份工作做得得心應手,很快就成為市農科總站的技術骨幹。
參加工作後,馬桂蘭經人介紹認識了在電廠上班的趙志寬,馬桂蘭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十分憧憬大學生活,在加上她的父母對趙志寬這個端鐵飯碗的很滿意,所以二人交往半年後就結婚了。
當然趙志寬心中並沒怎麼看中這個農村姑娘,但他的夢中情人當時已經結婚,趙志寬自暴自棄,決定隨便找個人結婚算了。馬桂蘭家中雖然並不寬裕,但成分極好,在加上家中有地永遠餓不着,所以趙志寬也就點頭答應了這門婚事。
馬桂蘭雖然也是一個受過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但本質里還是一個中國傳統婦女,結婚後開始生育子女照顧這個家,等兒子趙福祥成婚後,同樣開始照顧孫子。如果馬桂蘭沒有穿越到明代,她就會如同中國其他婦女一樣,活到壽命終結,在兒子孫子的面前咽下最後一口氣。
可是時代給了馬桂蘭這麼一個機會,讓她穿越到明代,有機會也有條件改造這個落後的農業國。
趙志寬祖孫三人都是工業黨,認為改變中國只能依靠工業,但他們忘了工業的基本就是解放生產力,而生產力是什麼?不就是人本身嗎?如果吃不上飯還談什麼解放生產力,難道靠你鋼產量趕英超美就可以了嗎?
趙志寬不懂,但馬桂蘭可是明白這一根本道理,中國古代人口數量一直跟着糧食產量在變動,在沒有外來物種改變飲食結構的情況下,中國這片大地最多能承載一億人口,多了就要出現社會動盪。
而中國人口大爆炸是出現在康乾時期,這時期中國人口增加到三億,當然這不是皇帝實行仁政的結果,而是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在中國大地開始批量種植,原來這種並不適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作物,半被迫的加入中國人的飲食菜單中。
土豆玉米原產地都在美洲,大航海時代被歐洲殖民者帶到了全世界,自然也順着海上的航道進入中國,至於進入時間有很多記載,基本上都在嘉靖、萬曆時期。
(本章未完,請翻頁)
等到趙家穿越的崇禎十七年,土豆玉米這些作物已經在海南、兩廣等地種植了足有二十多年,但因為土豆玉米這時候的口感並不適合中國人,所以種植出來主要是餵養牲畜,只有極困苦的人才會吃這些東西。
海甸島這裏的白沙村都是軍戶,他們完全符合極困苦這一標準,同時海甸島因為都是沙地,種植其他作物產量不好,所以他們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都種植了他們稱為番麥的玉米,這些從美洲傳來的原始株讓農業專家馬桂蘭欣喜不已。馬桂蘭來自東北,後世東北的主要糧食作物就是玉米,馬桂蘭作為市農科總站的高級農藝師,自然對如何改良玉米門清。
中國古代雖然也對農作物進行改良,但因為沒有科學進行指導,只是農民自發的行為,所以這個改造過程十分緩慢,緩慢到時間要以百年來計算。
經過觀察,馬桂蘭發現這些玉米原始株高約一米四,每株成熟後大概結出一穗果實,每穗長約五厘米,上面有玉米粒一百五十粒左右。這種產量當然與後世那種二十幾厘米長大玉米棒子,每根果實在三百粒左右的轉基因玉米沒法比,但就這種產量也遠超當地的水稻、小麥等低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