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路沖天 296.感悟大禹的真意
更新:04-26 02:55 作者:錯河達旺 分類:科幻小說
測試廣告1 晴川閣最早為大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范之箴在修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一一三一年)的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取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意命名。樂筆趣 m.lebiqu.com
實際上就在晴川放點的方便,許樂也只是以為一座旅遊景點而已,原來是現有禹王廟才有的晴川閣!
許樂看了看介紹晴川閣與黃鶴樓、古琴台並稱江漢三大名勝。位於荊漢省江漢市漢陽龜齊魯麓禹功磯上,與蛇山黃鶴樓隔江相望,是唯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蹟,有「楚天第一名樓」之稱。
許樂看着景區的介紹,整體佔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迴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
現閣系按清光緒年間式樣於八五年重建,佔地三八六平方米,高十七點五米。其底層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頂層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麻石台基,紅牆朱柱,重檐歇山頂黑筒瓦屋面,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門窗欄杆為木質,朱漆彩繪。
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翹。正面牌樓懸掛「晴川閣「金字巨匾。其北側為「園中園「,園中青草如茵,竹木蔥蘢,瘦石嶙峋,幽靜雅致。
禹稷行宮並立于晴川閣西南側,原名禹王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也曾數度毀壞。
二人走了進去,中軸線兩側卷棚吊頂廊廡與宮室連通,形成長方形天井。其西側有一個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四角攢尖頂禹碑亭。
亭內立有荊南觀察史李振義於清乾隆三十五年所刻禹碑殘片及摹刻的毛會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宮與重修的鐵門關和晴川閣組成古建築群。
禹稷行宮佔地面積為三百八十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是江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清一代木構建築。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魏相爭,設關於此。」
禹稷行宮(禹王宮),本名大禹廟,由司農少卿張體仁於南宋紹興(一一三一)年間創建,後成為江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
明天啟年間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
許樂在晴川閣的南面看到了禹功磯的石牌坊,背面寫着當初元太祖讓記錄大禹功德的故事,漢民族都忘記了這裏是大禹治水的功勞,而少數民族都記着,這不禁令人可嘆啊!
許樂搖着頭!
想一想,大禹分九州,荊州即是其一,那應該是確實存在的,理論上講從鄭府到這裏,再加上中間的賈湖以及盤龍城那就說明,大夏的疆域是實實在在能夠到達這裏的,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證明了,荊楚大地即是大漢主體,與三苗沒有任何關係,其實當今的三苗更是炎黃後裔,只不過是一直都在延續着蚩尤的那種狂放!
這裏是是長江漢水無比煊赫的銜接點,是黃帝、炎帝後人生息集居的中原地區,因而也是大禹治水的重要活動區域。這裏江流迴旋,潮聲激盪,千百年來,長江、漢水給予了江漢人民的恩澤和福祉筆墨難書,但每逢江水狂飆突進之時,長江漢水又以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譎佈局,於須臾之間,將千里沃野變成無垠澤國。祖祖輩輩的江漢人民為了降服桀驁不馴、毀堤壩淹良田、禍患生靈的水患,長期以來以堅強不屈的意志與洪水進行了英勇搏鬥;
為了將大禹作為江漢人民馴服洪水的精神圖騰,永遠牢記大禹曾駐足漢陽江邊的龜山石磯上,觀測水勢,研究導河疏江的方略,終於消除了江漢地域的洪水災害的功德,將石磯命名為禹功磯。
據史志記載,從南宋起,禹功磯上便有了大禹廟,有明一代天啟年間,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在原來獨祭大禹的基礎上,又增加后稷等十八位先賢遺像一同祭祀。
禹功磯是世世代代的江漢土著居民,對於這位古代英雄懷遠祭祀的聖地。許樂要想着遠古,仿佛回到數千年前滿眼洪荒的歷史歲月,進入恢宏浩蕩的神話境界。回想着所看的那種粗獷、威武給人以強烈視覺衝擊的群像,感受着那種原始的張力,好像敘說着一個千年流傳、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