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第六百七十章 千古
於延益這個想法不是突然萌生的,也不僅僅是受了楊清源的《共和書》的啟發。
神州的法治思想在遠古時代就已經萌發。
古籍之中便已有記載,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
至先漢之時,漢書之中便記載: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翻譯成現代漢語,法律是天子和全國人民都要共同遵守的。
到了大周,已經有士林學者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的思想了。
法非天子之法,而為天下之法。
這種思想雖然大膽,但還是能夠被普世價值觀接受的。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種樸素的法治思想自古以來便有之,且在百姓之中廣為流傳。
雖然文官集團在後世網絡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但不得不承認,在限制君權之上,文官集團的貢獻是最大的。
比如藍星明末的文官集團,最大的問題不是限制君權,而是過度鬥爭和失衡,使得其一家獨大,特別是浙黨的崛起。
這裏順便提一句,文官集團不過是一個政治集團的代表,他們內部也有鬥爭,也有矛盾,並不是一個整體。比如明末的東林黨中,就有齊黨、荊黨、楚黨、浙黨。鄉黨、朋黨、政黨都會形成不同的派系。
不過單就限制君權,藍星明朝的文官其實做得還不錯。
限制君權本就是儒家思想之中的應有之義,只不過董仲舒的罷黜百家,使得儒家變成了皇權的附庸。
《周禮·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聖天子垂拱而治的思想歷來是被人所推崇。
皇帝作為政治象徵,不過度的參與到政治當中。
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夠漢武、唐宗一樣英明神武,一個隋煬帝式的昏君,其對於社稷的危害性遠遠勝過三個強大的敵國。
但是文官集團的代表不一樣,能夠從科舉走上仕途,最後登頂的人物,其政治手腕和政治魄力都是人中頂尖。
並不是什麼人都有執掌一國的能力,比如後世的政治作秀固然能獲取選票,贏得大選,但是他們有沒有能力執掌一國,這個答案是不確定的。比如某個演員出身的司機。
同樣的道理,相比於繼位的皇子,歷縣郡府州的文官的能力久經考驗,自然更值得信賴。
當然也不是說文官就絕對好,文官集團最終也是為自己的利益服務的,一旦讓文官獨掌大權,沒有制衡者,就會出現明朝中後期的情形。
明初三大營被廢之後、重新組建了十二團營。
自此之後,代表天子親信的宦官勢力便徹底被清除出了京營,京營、內閣、六部、都察院都是文官說了算,以巡撫轉隸都察院為標誌,文官成為了各地的最高軍政長官。
一家獨大,政治失衡,這就是就明朝崩潰的原因之一。
或許偶有國士,可以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來限制文官集團,比如推行考成和一條鞭法的張太岳,為大明續命八十年。
但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階級的階級。
所以在張太岳死後,被文官集團近乎瘋狂地攻擊。他改革的成果也毀於一旦。
故而,在文官執政的時候,需要有人來制衡文官,不能讓文官集團掌握絕對的權力。
司法、監察、兵事,不能再由文官插手。
鬥爭和制衡有時候才是政治平衡穩定的關鍵。
藍星有位大政治家曾經說過,「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共和也好,立憲也罷,莫外如是。
有政治必有派系,古今皆然。
於延益看向了楊清源,這不是他的突發奇想,而是早就在有所思考,在牢獄之中,他已經理清了思路。
所以才有了今日和楊清源的這番對話。
「於師,即便是要走限制皇權之路,你也不是必須要死啊!或許還有別的辦法!」
楊清源看着於延益,他不願意這位個人能力品德都近完人的名臣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於延益笑着搖了搖頭,「清源,你其實看得明白,卻又何必執着呢?!」
楊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