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第431章 雙戰線,法律與戰爭(十一)
更新:01-17 22:44 作者:緋紅之月 分類:軍事小說
調整一個戰區的兵力安排,或者說放棄整個緬甸,是非常重大的決定。文師閣 www.wenshige.com看着英日聯軍司令勞倫斯中將通過電報與倫敦進行着忙碌的聯絡,石原心中感慨之餘,又覺得倫敦方面或許會否決勞倫斯中將的決定。
此時的戰況緊急,石原沒空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英軍身上,他開始與聯軍中的相關部門溝通起日軍在吉大港地區的兵力佈置。以石原對戰略的理解,英軍能守住英屬印度,有效擊敗中國軍隊對印度的進攻,就是戰略層面的勝利。
作為英日同盟中的一員,日軍並沒有在緬甸與印度的漫長邊境線上當救火隊的理由,只要日軍能夠在吉大港為中心的孟加拉灣地區抵擋住中國軍隊的進攻,就充分盡到了作為盟友的義務。
除了完成戰役與戰術層面的支持之外,石原也不介意在戰略層面給與英日聯軍司令部支持。至於英國駐印度司令部是否接受,或者接受到什麼程度,都是英國方面的選擇。石原覺得自己既沒有理由非得以贏得這場戰爭為目的,也沒有理由非得以達成某種結果為目的。
石原相信英軍必然在緬甸徹底失敗,緬甸的地形並不適合裝備大量火炮的大兵團作戰,民國國防軍採用的輕步兵才是河川縱橫森林密佈的緬甸戰區最有效的作戰方式。
勞倫斯中將同樣很清楚緬甸的局面,他並不責怪仰光司令部遇到的挫敗,而是向倫敦提出儘快增加救援部隊的要求,這就是以進為退。倫敦的老爺們根本不在乎前線官兵,他們在意的是英國本土的民意反彈。
『如果想守住仰光,需要至少5萬的英國本土軍隊。20萬民國國防軍包圍了3個英國師,我們需要投入最少10萬英國陸軍,才能發動解圍。前線的英國陸軍數量只有一個師……』
勞倫斯中將熟練的向倫敦方面解釋了現狀。這都是實情,雖然英國準備派遣總數50萬的英國陸軍到印度作戰。當下在印度的英國陸軍數量不到15萬,15萬陸軍中,有6萬陸軍被中國包圍。需要英國陸軍前去解圍。
這些大實話發送到倫敦後,倫敦方面暫時沒有回應。勞倫斯中將覺得自己已經無所謂了,在出發前,他已經向陸軍部說明,自己要做的是守住印度。不管陸軍部的那幫人怎麼明示暗示,勞倫斯中將都表示,『我只能守住印度』。
陸軍部並沒有立刻回電,勞倫斯中將知道此時肯定有其他將軍收到了電報,但他並不在意此事。早在同意接受此次命令之前,勞倫斯中將就向陸軍部表示,他只能確保印度。對面問詢的陸軍部副部長詢問到:「那麼緬甸呢?」
勞倫斯中將答道:「願上帝保佑英國。」
說完這話,勞倫斯中將才想起,這是t美國佬習慣的『上帝保佑美利堅』的變種,這是勞倫斯中將在歐洲大戰最後幾個月里指揮美國軍隊的時候,從美國佬嘴裏學到的話。
但是勞倫斯中將並不後悔,如果有人願意去拯救印度,那就讓那些人去好了。畢竟在那些人看來,緬甸只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而已。在勞倫斯中將看來,緬甸只是英國與法屬印度支那的緩衝區,這個緩衝區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
當倫敦方面陷入沉默,勞倫斯中將並沒有絲毫的畏懼。如果有人前來接替自己的職務,勞倫斯中將絲毫不覺得意外,也不會有任何牴觸。畢竟,倫敦那幫老爺們的看法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過大。
不過勞倫斯中將想錯了,陸軍部將最新消息送到英國首相鮑德溫閣下面前,鮑德溫首相併沒有立刻打開。到現在為止,鮑德溫首相感覺自己累了。
何銳政府的態度不難理解,如果何銳止步於統一中國,英國可以用各種理由孤立中國。但何銳現在的選擇卻是直接破局,與英國開戰。而何銳的目的並非是奪取印度,而是要與英國開啟談判。
在談判前製造談判的機會,本是英國的長項,而且屢屢成功。當何銳政府採取同樣的手段來對付英國的時候,鮑德溫首相才明白了,當年被英國用這種手段壓迫的國家領導人有多麼的憋屈。
一時間,鮑德溫首相生出了自私的憤怒。從1840年到現在,86年過去了,英國更換了大概20屆政府,為什麼過去20屆政府積累的結果,偏偏要鮑德溫政府來承擔?何銳這傢伙為何不能等到鮑德溫政府下台後再展開軍事行動?